风湿病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淋巴结肿大,疼比不疼好
TUhjnbcbe - 2023/2/10 14:34:00

本期专家:北医院血液科覃乐荣丁晓庆

前段时间,在血液科门诊遇到个因“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1月余”前来就诊的20多岁小伙子。起初他无意中摸到颈部有肿块,不痛不痒,也没在意,过了一个多月后,肿块不但没消散,反而比之前更大了,而且摸起来跟橡皮一样坚实,不放心遂来就医,经过一番查体以及完善B超、穿刺活检等检查后确诊为“淋巴瘤”。近些年,前央视主持人罗京、台湾知名歌手阿桑、演员李钰等名人艺人因罹患淋巴瘤逝世的报道使得大众对淋巴瘤有或多或少的认识。淋巴瘤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但由于起病隐匿,不易被发现,往往耽误治疗,危及生命,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认识淋巴瘤。

一、什么是淋巴瘤?

淋巴瘤,又称恶性淋巴瘤,俗称“淋巴癌”,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和(或)淋巴结外组织、器官(胸腺、扁桃体、脾脏)的恶性肿瘤,也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淋巴瘤的分型较为复杂,可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简单分成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

二、淋巴瘤的发病率高不高?常见于哪些人群?

近年数据显示,我国淋巴瘤发病率为6.68/10万,其在总体癌症发病中已位居第8,是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且我国淋巴瘤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8.3%,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年我国新发霍奇金淋巴瘤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死亡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我国新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死亡例,其中男性例,女性例;男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全部恶性肿瘤第10位;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未进入全部恶性肿瘤的前10位。我国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淋巴瘤的5%~10%,男性多于女性,欧美发达国家的发病年龄呈典型的双峰分布,分别为20~30岁和50~70岁,在我国的发病年龄较早,中位发病年龄为30岁左右;非霍奇金淋巴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其最常见的类型,在西方国家约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30%,在中国约达到了40%,中位发病年龄为50~70岁,男性略高于女性。

三、为什么会发生淋巴瘤?

淋巴瘤的发病原因并不明确,可能与感染、理化因素、免疫缺陷、遗传倾向等潜在的致病因素导致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

1.感染因素:病*感染是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之一,多见于EB病*、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丙型肝炎病*、Kaposi肉瘤病*,幽门螺杆菌也是潜在致病菌。

2.理化因素:长期接触有*化学物质,比如:杀虫剂、干洗剂、印刷油墨、苯、甲醛等。

3.免疫、遗传因素: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人,如器官移植、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四、淋巴瘤有哪些临床表现?

淋巴瘤可表现为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1.局部症状:绝大多数淋巴瘤患者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其特点是无痛性、进行性肿大,也就是说淋巴结局部肿块是不痛的,是逐渐增大的。部分患者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或器官,发生淋巴瘤的组织器官不同,也就是部位不同,受到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或者侵犯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引起的症状也是不同的。

①.颈部或锁骨上或腋下的淋巴瘤:淋巴结逐渐肿大,无痛(饮酒后淋巴结疼痛除外),质硬,早期光滑、固定,晚期融合成块,与皮肤粘连,不可活动。

②.咽部淋巴瘤:吞咽困难、鼻塞、鼻出血、颌下的淋巴结肿大。

③.胸部淋巴瘤:咳嗽、胸闷、气促等。

④.胃肠道淋巴瘤: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甚至腹部可触及肿块。

⑤.其他:侵犯肝、脾、肺实质以及骨髓等部位时可有肝脾肿大、*疸、胸腔积液、骨痛及骨压痛等。

2.全身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皮肤瘙痒和乏力等。

①.不明原因发热>38℃,连续3d以上,排除感染的原因。

②.夜间盗汗(可浸透衣物)。

③.体重于诊断前半年内下降>10%。

④.其他:贫血、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增多、乏力、皮肤瘙痒、多形性皮损、红斑、皮疹、糜烂等。

五、淋巴结肿大一定是淋巴瘤吗?如何鉴别是良性肿大还是恶性肿大?

淋巴结肿大不一定是淋巴瘤,最常见的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和急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等也可见淋巴结肿大。良性肿大多伴随肿块疼痛或压痛,而恶性肿大则相反。因此,当发现淋巴结肿大时,不要恐慌、焦虑和过度紧张,应当及时于血液肿瘤科就诊,当专科大夫怀疑淋巴瘤时,通常会建议完善影像学检查(如B超、CT及PET-CT)、血液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感染筛查等)和骨髓检查(免疫组化、荧光原位杂交等)及病理组织活检等专科检查以进一步诊断及鉴别诊断。

1.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可能是某些疾病前期病变的首发症状,如乳腺增生、甲状腺结节、免疫系统疾病等,都可刺激淋巴细胞增生,导致淋巴结肿大;细菌、病*、某些化学药物、代谢的*性产物、变性的组织成分及异物等,均能引起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并多伴有肿块部位的疼痛。

2.急性或慢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结炎发病急,有高热、淋巴结红、肿、痛的特点,局部有压痛,经抗炎后肿块消肿;慢性淋巴结炎病程长,常表现为无痛性或微痛性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活动,既往可有口腔或咽喉等部位的感染史。

3.淋巴结结核。有结核接触史或结核病史,该病可由单纯局部结核杆菌感染引起,也可以是全身性结核病的局部表现,其感染可来自肺结核的播散或口腔咽喉部的结核感染灶。早期可无乏力、低热、盗汗、消瘦等结核中*症状,淋巴结可大可小,可单发或多发,常为一侧性,也可双侧受累,可活动可粘连,质硬但少数可变软,局部淋巴结红肿、压痛,系统抗结核治疗后肿块可消散。

4.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身体各处患恶性肿瘤时,肿瘤细胞也常沿淋巴管转移,导致淋巴结肿大,多为无痛性,同时还可见恶病质(贫血、乏力、消瘦、低热等)。

5.恶性淋巴瘤。可发生于全身多种组织器官,绝大多数原发于淋巴组织或淋巴结,尤其是颈部淋巴结。早期肿块大小不等、孤立或散在,可活动,表面皮肤正常,质地坚实而具弹性,比较饱满,无压痛;后期则互相融合成团,失去移动性,无痛、表面光滑、固定或破溃。B超可见淋巴结皮质回声减低不均匀,或有网格样中高回声条带,髓质偏心或显示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检测可见门型为主血流信号,血流明显增多。

六、中医如何治疗淋巴瘤?

目前西医主要采取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但由于不良反应多、经济负担重等因素,而且中药对淋巴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诱导凋亡和调节人体免疫等多重作用,使得中西医综合治疗具有必要性。中医对淋巴瘤并无统一病名,多根据其病因及临床表现将其归于“石疽”“痰核”“阴疽”“瘰疬”“恶核”“积聚”等病证范畴,并认为其病机主要涉及湿、痰、*、瘀、虚五大方面,故治疗时多从化湿、祛痰、解*、逐瘀、补虚等着手,四诊合参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辩证施治。常见证型、症候、代表方剂及常用方药如下:

1.寒痰凝滞证:适用于颈项、耳下、腋下等多处淋巴结肿大,肿核坚硬如石,皮色不变,不痛不痒,不伴发热,但难消难溃,可伴有面色少华,形寒怕冷,腹部胀满,舌暗淡,苔白腻,脉沉细涩。治宜温阳化痰,软坚散结,代表方剂:阳和汤合消瘰丸。常用中药:熟地*、麻*、炮姜、肉桂、白芥子、浙贝母、玄参、牡蛎、夏枯草、山慈菇等

2.痰瘀互结证:适用于颈项或体表肿核硬实累累,推之不移,隐隐作痛,或见两胁积(肝脾肿大),胸闷气促,发热恶寒,口干苦,大便干结,消瘦,乏力,舌绛苔*,舌下青筋,脉滑数。治宜消痰散结,解*祛瘀,代表方剂:海藻玉壶汤合西*丸。常用中药:海藻、昆布、海蛤壳、乳香、没药、贝母、连翘、青皮、牛*、法半夏、三棱、莪术、*药子等。

3.瘀血积结证:适用于全身多处结块,部位固定不移,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散结,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合鳖甲煎丸。常用中药:柴胡、赤芍、川芎、当归、香附、红花、桃仁、枳实、牛膝、土鳖虫、水蛭、硭虫等。

4.气血两虚证:适用于淋巴结肿大,质地坚硬,推之不移,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身体消瘦,头晕失眠,心悸胸闷,食纳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无力。治宜益气养血兼软坚散结。代表方剂:归脾汤或八珍汤。常用中药:*参、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川芎、当归、*芪、虎杖、莪术、穿山甲、甘草等。

5.肝肾亏虚证:适用于颈项肿核,质地坚硬,头晕目眩,胁痛耳鸣,目赤口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心烦易怒,舌红少津,苔薄*,脉弦细无力。治宜滋补肝肾,软坚散结。代表方剂:杞菊地*丸或大补阴丸。常用中药: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菊花、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甘草。

七、如何预防淋巴瘤?

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的健康和良好的心情也能帮助保护身体的免疫系统,远离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健康的作息习惯和饮食习惯,尽量不熬夜、不长期吃垃圾食品,同时还应当适当锻炼,提高免疫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过重的心理压力;其次,清淡饮食,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尽量戒烟酒,避免频繁染发、美甲,避免入住新装修的房子,避免接触农药、杀虫剂、苯等化学*物的接触及电离辐射的接触;最后,我们应当建立和增强健康意识,注意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文/北医院血液科覃乐荣丁晓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淋巴结肿大,疼比不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