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高温到底会怎样伤害你百家故事
TUhjnbcbe - 2023/2/9 8:41:00

本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不仅仅是热射病,高温还会导致更多的人由于各种原因被推入急诊室。炎热的天气会恶化心理健康,并会增加在工作中受伤、心脏病发作或感染的几率。从偏头痛和酒糟鼻,到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慢性肾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高温会引发大量慢性疾病的恶化。」

文|吕蓓卡

编辑|金石

图|视觉中国(除特殊标记外)

绝不只是「中暑」

西湖的水居然是温的。

——年7月23日,杭州市气象局公布的当日最高气温是39℃,空气湿度则高达98%。当天下午,某社交平台用户

超人和朋友去西湖游玩,几小时后,四个人中有三个中暑被送到急诊。到了夜里十一点多,《人物》作者伸手感受了一下西湖的水温,不得不感叹高温的威力。

这个夏天,的确热得不同寻常。

截至7月中旬,全国打破高温纪录的气象站就从去年的28增加到71个。7月13日当天,上海的气温高达40.9℃,这也是上海自年有正式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温。而在前一天,浙江省气象局一天就发布了54条高温预警。

极端的酷热之下,受到最直接考验的,是每一个人的身体。

从6月开始,上海奉贤区医疗急诊中心的出车量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3,急救医生董姜烨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她工作六年以来最热的一年,在急救车转送的病人里,中暑、热射病和心脑血管的疾病明显变多了。

而在我国最北端的黑龙江,因为温度的突然上升,医院也接收到了更多心脑血管和急性肠胃炎的患者。

7月11日,杭州气温还没有突破40℃,医院急诊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就翻了近一倍,一位56岁的农民在打理他的西瓜地时,半个小时就热得喘不过气,左手突然无法活动,医院时,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

在所有高温引发的健康问题中,出现最多的还是中暑。

7月10日下午两点,上海的气温首次达到40℃,在接受「谷雨实验室」采访时,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文放表示,这一天,「医院、医院、医院,医院没有接收到中暑病人的」。

而在8月最开始的9天里,南京市急救中心一共接到了个中暑的急救电话。

作为一个形象的中文词汇,「中暑」描绘的是一种疾病病状,是当人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身体温度骤然升高引起所有不适症状的统称。由于用「中暑」来指代的症状过多,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显得过于常见,普通公众对它也明显缺乏认知、不够重视——事实上,高温对身体健康的伤害,绝不是「中暑」二字能够描绘的,这种伤害,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年7月13日,上海居民使用家用温度计在室外阳光下测温,气温一度达到50℃,温度计爆表。

「里外一起加热」

7月初,在福州生活的谢伟参加了一次半程马拉松,尽管当天的气温刚刚超过30℃,但跑起来依然感到很热。谢伟说,自己的感觉是「吸不上气」,有一种「虽然吸进去很多气,还是气不够用,完全没吸的感觉」。那天,他还看到一路上好多人「热晕过去」,有人晕倒的时候还在抽搐。

意识丧失、抽搐——在临床上,这早已脱离了普通中暑的范畴,是「热射病」的典型症状,因为,此时的患者,身体调节体温的功能已经基本瘫痪,包括神经中枢在内的全身各个脏器都在遭受着高温的破坏。

今年夏天,「热射病」这个名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在「澎湃新闻」的一份统计中,截至7月中旬,全国报道的热射病患者已经超过了78例,造成了13人死亡。这些人多是室外工作者,农民、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外卖员等,他们在高温中维持着城市生活的运转,却被热浪夺走了生命。

公开报道之外,在杭州气温突破40℃之后的两天,浙江大医院(以下简称浙二院)急诊科每天都会接收到十几名热射病的患者。

与普通中暑不同,热射病是一种危重症。高温从皮肤一步步向体内传导,直到负责体温调节的中枢被彻底破坏,这时,高温将对人体内的各个器官进行无差别伤害。浙二院急诊科副主任徐善祥对此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解释,热射病发生时,人体器官就像「放在微波炉里转了几圈,里外一起加热」。

南方一向是热射病的重灾区。

这是因为南方的夏天不仅气温更高,湿度也很高,这严重地影响了人体的散热。高湿无风的环境会影响汗液的蒸发,热量散不出去,核心温度会比在干燥的环境下更容易升高。「同样是37度,湿度40%和80%,中暑的风险是完全不一样的。」徐善祥解释道。

但今年,热射病也更频繁地发生在北方。

最多的一天,医院接诊了5例热射病的患者。在《冰点周刊》的报道中,7月5日,西安一位56岁的建筑工人倒在了下工回家的路上,医院时,身体温度已经达到43℃,热射病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最终没能抢救过来。

7月5日,西安一位建筑工人因热射病倒在了下工回家的路上。图源网络

7月上旬,医院急诊科医生魏兵已经经历了两位热射病患者的抢救失败。其中一位是环卫工人,高温天在户外工作,突然头晕,在路边坐了一会之后,「一下意识就不好了」,医院时心跳已经停了,最终也没能抢救过来。

极端高温下,当热射病患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国各地的急诊,医生们也发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绝大多数患者,包括家属在内连热射病是什么都不知道,魏兵感叹,骤然到来的高温,暴露了大家常识的缺乏,低估了高温的伤害。

关于热射病,一个基本的常识是,高温天气下,要尽量避免户外运动。

每次遇到跑马拉松进急诊的年轻人,魏兵都会跟他们说,「别盲目自信,觉得没事,年轻挺好,年轻挺好才出事的。」他也强调了很多次大热天室外跑步的危险,「真要出事,别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魏兵曾接诊过一个公司团建导致集体热射病的事件。夏天的上午十点,一家公司带着员工到室外跑步,「跑着跑着就疯了」。一共七个人,四个人被送进了急诊室,到医院时,这几个人已经开始「胡言乱语」——在与《人物》的交流中,魏兵和徐善祥都多次强调,出现意识障碍,这是热射病区别于普通中暑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旦出现,需要立刻送医。因为送医及时,那四位参加团建的员工在降温治疗后,很快就出院了。

但热射病并不是只会在户外发生。

魏兵经历的另一个抢救失败的病例,就是一位长期卧床在家的老人,因为怕受凉,家里一直没有开空调。发病的当天上午,家里人就发现老人的精神状况不太好,到了下午两三点,老人已经昏迷。医院时,各个脏器功能都出现了损伤。

据统计,除了户外工作者,老年人也是热射病的高发群体,因为「老年人神经末梢的感觉会减退」,对冷热的敏感性不强,长期在屋里呆着,温度慢慢升上去也没有感觉,不仅不觉得热,还穿着长袖,一些老年人也表达不好自己的症状,等昏迷时才被发现。

除了意识出现问题,热射病还有另一个非常典型的身体指征——在很热的环境下,皮肤却很干燥,不出汗了,魏兵说,不出汗说明身体皮肤调节的功能已经没了,「很快就该出问题了」。

近日,江苏一老人因省电不开空调患上热射病。图源荔枝视频

最后50米

热射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它有着极高的临床死亡率——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它的死亡率甚至超过50%。

「热射病不是一下发生的。」徐善祥说,在发展到热射病之前,会有先兆。体温升高,出汗减少,心跳加快,大脑和肠道会因为缺血缺氧出现恶心、想吐、头晕等中暑症状,徐善祥提醒,这时应该尽快找个凉快的地方休息,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不要让症状继续加重。

但他在临床上观察到的现象却是,由于缺乏常识,很多人都会觉得只不过是中暑,扛一扛就好了。等体温持续升高,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抽搐时,大多数人才会意识到严重性,而当这种症状发生时,就意味着脏器损害已经在发生了。

年8月,徐善祥遇到过一位最严重的热射病患者,是一位28岁的退伍*人。当天,他参加了米体能测试,还剩最后50米时,「突然一下就倒地了」。医院时,「深昏迷、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胃肠道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凝血功能障碍」。热射病很严重的一个并发症就是凝血功能障碍,全身多个地方都会出血,「除了打针的地方,其他口腔、鼻腔、眼结膜、消化道、腹腔甚至颅内等,是真的七窍流血」。

这是徐善祥很怕遇到的一类热射病患者,医院之前,「自己咬牙坚持了很长时间」。

徐善祥和急诊科的同事们也摸出了一个规律,对于运动导致热射病的患者来说——距终点越近,病情越严重,「如果还有米就停下了,觉得算了不跑了,一般也算是及时阻断了」,但如果发现问题,还是继续坚持,倒在终点线前,这就说明身体已经完全到达极限,「一点余地都没有了」。

几乎每位医生在被问到热射病救治的最佳时间时,都会给出一个相同的答案:越快越好。

在西安读大学的李杰至今想来都觉得庆幸。6月19日那天,气温超过38℃,他的室友参加了一场羽毛球比赛,回到宿舍后,躺下就开始「呻吟」,胸闷、头晕恶心,「叫他也不答应」。李杰的妈妈是医生,他有热射病的概念,他给室友量了体温,39℃,一个小时都没有退。他判断「这肯定是热射病」,赶紧找辅导员叫了。因为发现及时,室友被医院时,脑部和胸部CT都还正常。

除了及时判断和送医,徐善祥说,热射病的救治「其实从现场就应该开始」,因为,「早期及时的降温,对愈后来讲至关重要」。至于降温的方法,把衣服掀开、冰敷、往身上浇水用电风扇吹、擦酒精,「反正通过什么办法都行」。

医院的那天,在候诊的过程中,李杰直接用轮椅把对方推到了空调底下,吹了一会,「他就可以扶着轮椅慢慢起来了」。

对于热射病患者来说,如果不及时降温、送医,还极有可能出现一种状况——命保了下来,但脏器的功能却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其中最严重的,是神经功能无法恢复,「人再也醒不过来了」。

在一篇名为《罕见高温致职业性热射病的诊断分析》的论文中,分析了15例因职业导致热射病的患者病例。这15个人中,只有两个人痊愈。5人在抢救后神经系统无法恢复,永久性痴呆,还有3人出现了语言障碍。

关于热射病的及时送医,还有一个误区需要警惕。一些患者在出现神志不清的症状后,经过短暂的降温,状况会有所改善,这时,很多人误以为危险已经结束,但不少患者在短暂的清醒之后,会再次陷入昏迷。因此,一旦出现意识障碍,「毫无疑问,医院。」徐善祥说。

7月14日,上海徐家汇公园,一位游客不停地擦汗。

更复杂的一面

高温对身体的伤害不只有热射病,还有一些危险在悄无声息地发生。

7月19日,在美国医学网站STAT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形容高温对健康的侵犯,「不仅仅是热射病,高温还会导致更多的人由于各种原因被推入急诊室。炎热的天气会恶化心理健康,并会增加在工作中受伤、心脏病发作或感染的几率。从偏头痛和酒糟鼻,到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慢性肾病、高血压、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高温会引发大量慢性疾病的恶化。」

这也是中国的急诊科医生们在这个盛夏面对的状况。

6月底,魏兵遇到一位四十多岁的严重肠梗阻患者,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疾病与高温有关,但现实是,作为交通协管员的她,每天下午三点到晚上八点都要在十字路口维持行人过马路的秩序——体感温度太高,会让胃肠道的蠕动变慢,胃里消化液分泌减少,带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对于一些肠胃功能本来就比较弱的人,肠道蠕动减慢,再加上出汗,体内大量水分丧失,就会造成排便困难,进而引发肠道内的堵塞。这位患者在急诊室呆了四天,每天都在反复输液,肠梗阻的症状才慢慢缓解。

在急诊,心梗、脑梗的患者也在变多。早在年,《环境与健康》期刊就曾发表文章阐明,「春夏季最高气温每升高一度,心脑血管疾病急诊人次增加17.3%。」

整个7月,最多的一天,魏兵在急诊接收了六七个脑梗患者。7月下旬,医院也在一周内收治了6位心梗患者,其中,最年轻的只有40岁。他在踢足球时突然胸痛不适,被诊断为急性心梗,不得不立即进行手术。

这背后的病理原因很简单,在高温环境下,人会大量出汗,体液流失,血液变得粘稠,会更容易形成血块。如果是一些原本就有心脑血管慢性病的人,比如动脉硬化、血管壁有斑块,就很容易出现血管堵塞,当脑组织和心脏得不到及时的供血,就会出现坏死,脑梗、心梗就发生了。而对于心脏来说,皮肤的散热需求也会增加心脏泵血的负担,并进一步诱发心梗发生。

英国伦敦,威斯敏斯特地铁站内,一个标志提醒通勤者和旅客在炎热的天气里出行时要随身携带水。

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来说,他们更需要警惕高温对身体的影响。

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尚成鹏还遇到过一些高血压患者,天热起来以后,血管扩张,血压会适当降下来。但他们不知道这是气温带来的变化,自作主张擅自停药,结果导致病情恶化。

徐善祥也见过有糖尿病患者,夏天高温导致食欲不振,摄入的糖分减少,血糖较之前降低,但患者依然按照之前的标准注射胰岛素,导致严重低血糖,医院。他形容那位患者,好在抢救及时,如果再晚一点,他可能就再也醒不过来了。

即便是完全健康的人,高温导致的蚊虫滋生、粉尘烟雾等污染物难以散去等问题,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在谈及这个问题时,魏兵还提到了一个极其隐秘但又非常重要的问题——情绪。

有相关研究表明,高温会影响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增加人的攻击性和冲动性。而当气温超过35℃、日照时间超过12小时、空气湿度高于80%时,气温会影响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从而使人变得缺乏耐心、情绪失控。一项来自西班牙的最新研究则显示,高温天气下,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会增加20%。

这也被称为「情绪中暑」,临床学名——「夏季情感障碍综合征」。

情绪变化除了会引发冲突的可能,还会引起血压波动,进一步加重心脏和血管的负担,魏兵说,这最终也可能走向心梗。

南京开放防空洞帮助市民避暑

「防晒」与「防暑」

因为在急诊科见了太多因为高温而出现健康状况的患者,魏兵发现,普通人之所以容易被高温伤害,很多时候是因为没有「防暑」的意识,「分不清防晒跟防暑是两个概念」。

如今,普通公众对防晒的认知远远领先于防暑,而更令人无奈的是,有时,一些人被高温所伤恰恰正是因为防晒过度。

魏兵遇到过一位去菜市场买菜而中暑的患者。一问才知道,她出门前做了一些防晒措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一遛遛半天,回家就头晕难受」。还有环卫工人的工作服,夏天也是「长袖长裤」,这非常影响皮肤的散热,再加上环卫工人一般年龄都比较大,「更容易出现在高温环境下的损伤」。

还有近些年很流行的防晒衣,部分产品为了防晒而牺牲透气性,导致汗没有那么容易排出去。对此,魏兵提醒,如果长时间在高温下户外活动,「戴着防晒帽、口罩,穿防晒衣,这样更容易出事」——皮肤的散热机制是通过汗液的蒸发完成的,但过多的防晒措施会让体表的汗液很难蒸发。

市民身着防晒衣、佩戴防晒帽出行图源中新社

高温下,医护人员的防护服也成了一个风险因素。

5月底,魏兵亲身感受过一次,当时,北京的最高温度已经超过了35℃,他在中午被派出去采集核酸,穿着完全不透气的防护服,三个小时后,他的身体开始严重脱水。口干舌燥,身上的汗顺着裤脚往下流,「出来喝两瓶矿泉水都觉得不解渴」。

到了6月,这种情况变得更加严重。魏兵的同事们出去采核酸,刚出去一个多小时,就给急诊科打来电话,发生了严重的中暑症状。

据「澎湃新闻」报道,为了给核酸采集人员降温,上海的很多核酸采样点开始订购大型的冰块,一家原本濒临倒闭的制冰厂也因此重获生机。

医护人员用冰块降温图源人民视觉

「最好的救治就是预防。」魏兵说。除了出门时准备一些防暑用品,如扇子、冰袖、挂脖子的电风扇等,他还强调了很多次「喝水」的重要性——因为高温而引发的健康问题,很多都可以靠喝水来解决,「水分是维持我们体温,维持循环,维持所有脏器最好的办法」。但也要避免过量饮水,因为,超出肾脏处理能力的水分,会稀释血液,从而导致电解质紊乱,造成低钠血症,也就是俗称的「水中*」。

而在肠胃的问题上,温州医院消化内科缪磊告诉《人物》,高温天气发生时,要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热量在肠道内的堆积。如果出现中暑的情况,最好不要喝「藿香正气水」,因为它含有大量的酒精,喝多了会造成皮肤血管的扩张,反而造成胃肠道的缺血。

在尽可能地提出了预防高温的专业建议后,几乎每一位医生都再一次对《人物》说了同样的话——一旦感受到身体不舒服的苗头,千万千万「不要硬扛」。

的确,年的高温并不只是在中国蔓延,整个世界几乎都在它的影响之下。

在《人物》作者摸到温热的西湖水的当天,英国天空新闻网报道了一则消息,属于北极气候的格陵兰岛,冰山加速融化,温度已经上升到了15.5℃,在格陵兰岛的记者穿着短袖出现在画面里。

今年,英国的气温在年以来首次超过40℃,达到了41℃。伦敦救护车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接受BBC采访时说,他们每天接到大约个求助电话,而之前,「伦敦最忙碌的一天只会接到大约5个求助电话」。

法国也同样面对着高温的冲击。截至到7月18日,法国一共有64个市镇创下历史最高气温的纪录,巴黎的温度一度达到40.5℃,创造了纪录。极端的天气给法国带来严重的火灾,导致人撤离自己的家乡。而在葡萄牙,一周内的高温夺走了人的生命——美联社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美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中,和高温相关的死亡增加了50%。

但更令人担忧的是,气温的剧烈波动似乎是未来的常态。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组数据暗示了这其中的危险性——目前,每年因为气候变化而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10万,如果这一情况得不到改善,到年,全世界每年将有30万人死于气候的变化。

而在现实中,大多数人正在做的也只是想尽办法适应气温的变化,而不是做些什么去真的改变它。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气候科学家弗朗西斯科·摩尔将这一现象形容为「温水煮青蛙效应」。

而在年7月20日的《英国医学杂志》上,欧洲地区公共卫生学校协会主席约翰·米德尔顿和该学会的学者泰拉·陈也提到了类似的状况,在一篇关于高温的文章中,他们这样写道——

「多年来,我们就像躺在温水里的青蛙,没能认识到周围环境的致命变化。而现在,水烧开了。」

当地时间年7月19日,英国气温超过40℃,迎来「史上最热的一天」。

(实习生卢妍对本文亦有帮助)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温到底会怎样伤害你百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