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性、对称性关节肿痛、僵硬,甚至关节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性疾病,最终导致软骨和骨的破坏。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更具特色。
早在*帝内经就已认识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脾为人体营卫气血化生之源、后天之本,脾与RA的关系也已早有认识。
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脾统运化,主四肢肌肉,脾旺则气血充沛,四末关节筋脉得气血之滋润方能屈伸自如,故《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有“血气皆少,……善痞厥足痹”的说法。《类证治裁·痹症》又云:“痹症,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久而成痹。”
若脾营卫不足,温煦无力,则易引风寒湿等阴邪侵犯,或寒湿之邪阻滞卫气运行,积而不散,正虚邪犯,邪留经脉、关节,出现痹证。
综上,脾与痹证的关系在于,脾虚不运,水失常道,变生内湿,加之寒湿之邪侵袭,使湿困肢节,阻滞经络,发为痹证。
岭南,即五岭之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是较接近赤道的地带,地理位置上南濒大海,北倚五岭的特点,因此造成了岭南地区除了受海洋性暖湿气流的影响,更且受着地表蒸发而来之湿气影响,两“湿”相合,致使岭南地区六淫致病是以“湿邪”为先。
元代释继洪编纂《岭南卫生方》更是提出岭南多雨潮湿的气候特点:“阴气盛,故晨夕雾昏,春夏雨淫;种种原因导致了岭南人脾虚湿盛的体质特点。
同时RA作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口服药物治疗;而肠胃功能是影响药物吸收的重要因素,因此RA病人更需注重脾胃功能的的保护。
中医治脾有健脾、运脾、醒脾之法,其中当以健脾为主,兼以运脾、醒脾,同时健脾还需兼顾祛湿。
治疗上,健脾包括化湿邪、生气血,常用的药物有*芪、*参、山药、茯苓、陈皮,五指毛桃等,醒脾、运脾燥湿的药物常用的有苍术、厚朴、半夏、白豆蔻、陈皮、木香、砂仁等。
健脾与化湿二者兼顾,共奏健脾化湿之效,则脾气得健,水湿的运,痰湿自去,痹证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