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载体与基石,是医疗工作的核心。医院专科标准化建设,医院高质量发展,7月初,由健康报社主办的“赋能行动医疗机构专科标准化建设宣传推进活动之促进专科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南京站会议召开,与会嘉宾以风湿免疫科为例,围绕如何打造高质量学科展开了交流探讨。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医管局
相关处室负责人:
中心化模式推动专科发展提速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医管局相关处室负责人提出,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不仅反映在区域差异,医院内学科发展的不平衡。以往学科建设存在分科过细、各自为*的问题,不利于学科群的协同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探索以器官为中心、学科融合发展的中心化模式,开展多学科诊疗(MDT),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无论是建设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还是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医疗机构一定是集团化作战,统筹共享医疗资源,各个专科分工协作,实现资源统一的管理和调配。以建设肿瘤中心为例,可以把肿瘤相应科室综合在一起,涵盖手术、放化疗等领域,为患者提供从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直至临终关怀的全流程服务,最终实现设想的中心化发展模式。
在融合发展中探索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包括绩效考核、质量管理的中心化模式。在国家层面也会相应出台一系列支持*策,包括对人员执业范围、药物使用等方面的制度调整,从而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刘云:
数字化为医学发展赋能
医院副院长
作为主旨演讲环节主席,医院副院长刘云表示,信息化、数字化对医疗技术和专科标准化建设带来巨大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医疗服务模式也在相应改变,线上线下互联网诊疗双向驱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未来在某些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可能比住院医师诊疗更为精准。另外,基于数据支撑的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今后的质量、安全评价将更精准、更客观。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形成专科建设的标准指南,怎样达到一院多区的同质化管理,值得进一步探讨。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广泛持续辐射到基层,使广大老百姓享受到科学优质的医疗服务,真正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设备的进步,医学逐渐呈现出“内科医疗外科化、外科医疗微创化、微创医疗精准化”的发展趋势。达芬奇机器人等新技术、新方案的应用成为医疗服务的一大利器,有助于推动学科标准化、精细化发展。专科能力的提升,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从中心化辐射到外围区域,逐步实现分院、医联体范围内、院区内的同质化管理。
汤黎明:
学科建设应做好“五个融合”
汤黎明南京医科大学附医院*委副书记、院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医院*委副书记、院长汤黎明分享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经验。他提出,医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应注重融合。常州二院的创伤中心,医院最早规划的专科融合试点之一,中心参考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中心的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创伤重症监护病房(TICU)为核心,整合了急诊外科、创伤普外科、创伤骨科、创伤脑外科、重症等相关科室,建立5个救治组,每组均配有不同专业的外科医生,成立了真正意义上以“快速救治,整体救治”为理念的一级创伤中心,将创伤急救由分区、分段的过程变为一个同一团队负责的评估—处理—再评估的循环过程,达到7×24小时的快速高效救治。
与此同时,医院通过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基础临床融合:组建消化道肿瘤MDT中心;医护融合:建设创面修复病房,开启医、护、治一体的慢伤治疗新模式;预防治疗康复融合:成立心脏康复中心、神经康复中心;跨区域融合:通过中心集约化、专家坐诊常态化、远程医疗多样化、特色专科品牌化等多种模式与上海、医院的专家团队合作开设联合门诊、联合病房、联合手术中心,医院进行慢病管理的深度融合,成立社区风湿慢病管理工作站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因此,积极探索学科间多维融贯的有效途径,以激发创新活力,将医院竞争力。学科融合发展硕果累累,年全院完成门急诊.25万人次,完成住院8.47万人次,手术例数4.83万,三四级手术占比58.89%。医院年度绩效考核,医院位居江苏省第14位,全国第位。
张振春:
改变“三低状况”需各方协力
医院查体中心主任
医院查体中心主任张振春分享了“医院风湿免疫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实践思考”。他提出,目前我国风湿性疾病的患者约有2亿多人,其中类风湿关节炎有多万人,强直性脊柱炎约有万人,红斑狼疮有多万人。然而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普遍存在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的“三低状况”,带来巨大的医疗及社会负担。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风湿病治疗理念、技术能力上和发达国家正在缩小差距,进入了全新靶向治疗时代,采用特异性白介素17A(IL-17A)抑制剂,多层面调控强直性脊柱炎(AS)的病理进程,可有效抑制炎症,使患者普遍受益。
针对如何促进医院风湿免疫学科发展,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出台相关支持*策,为促进医院风湿免疫科建设提供坚强后盾和保障。医院应设置独立的风湿免疫科,通过提高人员待遇、开展专项活动、丰富学术交流等,全方位提升诊疗、科研及人才培养能力,并依靠分级诊疗制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提高基层医生专业水平,实现医生诊疗同质化。
徐晓龑:
多学科协作做好一站式服务
徐晓龑
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徐晓龑从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角度,分析了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他谈到,AS是风湿免疫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当下的生物制剂,特异性白介素17A(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可多层面调控AS的病理进程,抑制炎症,对IL-17A的阻断,获益更全面。研究表明,应用司库奇尤单抗,5年内近80%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得到持续缓解,患者的脊柱损伤在4年内未出现恶化。对于学科发展而言,需要医院其他科室广泛合作,促进科室与国内领先的医疗机构、临床研究中心对接,与区域内医联体、医院对接,建立对AS的MDT模式和一体化治疗机制,从患者初诊、规范化治疗到长期随访,做好一站式服务和慢病管理,从而真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张美玲:
四个“注重”确保临床合理用药
张医院药学部副主任
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张美玲分享了IL-17A抑制剂在风湿免疫疾病中的合理使用。她提出,风湿免疫药物治疗正逐渐从传统药物迈向靶向药物和生物制剂的治疗阶段。作为全球首个IL-17A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已被写入专科指南,推荐为二线或三线治疗药物,临床合理使用可为风湿病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但靶向药物和生物制剂在临床使用中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药物的选择,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适应证规范选用药物,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第二,注重个体化给药,基于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临床药师配合临床医师一起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开展用药后的随访和精细化的慢病管理;第三,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