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杨某,女,64岁,以“全身散在皮疹、水疱伴瘙痒6天”于年4月16日医院风湿病科。
患者6天前因感冒出现右下肢散在粟粒至绿豆大小红色斑丘疹及紫斑、水疱,伴瘙痒,未予诊治,此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累积左下肢、腰腹部、双上肢,年4月15医院查血常规:嗜酸细胞百分比1.2%↓,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8.3%↓,尿常规:潜血1+,红细胞7/ul,考虑为“过敏性紫癜”,未进行治疗。今为求系统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以“变应性血管炎(瓜藤缠)”收入我科。病程中患者无雷诺现象,无光过敏,无口腔溃疡,无发热,无口眼鼻干,无明显的体重变化。
入院症见:对称性四肢、腰腹部散在粟粒至绿豆大小红色斑丘疹和紫癜、水疱,伴瘙痒,五心烦热,腰酸困,纳差,反酸,寐差,小便*,夜尿1-2次/晚,大便1-2天1行。
入院时
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最高达/90mmHg,口服吲达帕胺片2.5mg/日,血压控制可;2型糖尿病史7年,口服消渴丸8粒/次2/日,未监测血糖。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家族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史。
专科情况:四肢、腰腹部可见散在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紫癜、水疱,局部皮温稍高,局部压痛(-),双下肢无水肿。
入院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红细胞5.22×/l,血红蛋白.00g/l↑,红细胞压积46.9%↑。尿常规:白细胞73/ul↑,白细胞(高倍视野)13.2/HP↑,上皮细胞计数49/ul↑,白细胞1+。免疫组:免疫球蛋白A测定5.28g/l↑,免疫球蛋白G定量测定17.90g/l↑。生化组:肌红蛋白58.02ng/ml↑,铁蛋白.30ng/ml↑,胆固醇7.46mmol/l↑,甘油三酯2.69mool/l↑,低密度脂蛋白6.00mool/l↑,载脂蛋白B1.94g/l↑,糖化血红蛋白6.5%↑。自身抗体、抗心磷脂抗体、血管抗体谱均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ST-T(V1-V4),请结合临床。心脏彩超:室壁运动欠协调,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低。颈动脉及椎动脉超声: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局部不均匀增厚伴斑块、右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形成斑块。胸部正位片:心、肺、膈未见异常。皮肤病理回报:(下肢)网篮状角质层、真皮浅中层大量血管外红细胞,大量中性粒细胞核尘及嗜酸粒细胞,病理符合皮肤变应性血管炎。
诊断:皮肤变应性血管炎。
治疗:
中医: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舌淡红,有齿痕,苔厚腻,*,脉细数,辨为脾虚生湿,蕴久化热证,选四妙散(《丹溪心法》)合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加减,健脾化湿,清热解*,具体用药如下:
太子参15g,苍术15g,*柏10g,杏仁10g,薏苡仁30g,草豆蔻10g,牛膝15g,茵陈20g,青蒿15g,金银花15g,当归10g,玄参10g,甘草10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分服。病程中,随证调整方、药。
西医:予注射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抗炎等对症治疗。
治疗后
小结: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过去亦称为皮肤小血管血管炎、皮肤过敏性血管炎、皮肤坏死性血管炎或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等。诱发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原因很多,药物被认为是主要诱因,包括磺胺类、氨基水杨酸、碘化物类、巴比妥酸盐类、阿司匹林、青霉素和异体蛋白等。除药物外,感染也是相当一部分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诱因,包括细菌、病*、真菌、蠕虫感等。另外,一些内在性疾病如皮肌炎、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冷球蛋白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亦可引起皮肤变应性血管炎。详细询问病史可以更好地发现诱发因素,从而避免患者再次接触,减少复发,该患者有感冒诱因,但未予诊治,感冒症状好转后出现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的症状。
皮肤变应性血管炎皮损呈多形性,可表现为紫癜、斑丘疹、结节、血疱、水疱、溃疡、萎缩、瘢痕等,其中最常见的特征性损害是紫癜,本病组织病理具有诊断价值。过敏性紫癜和变应性血管炎均属于皮肤的小血管炎,临床上过敏性紫癜和变应性血管炎有很多相似之处,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免疫球蛋白IgA、C3以及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动脉、小静脉以及毛细血管等而引起的一种血管炎,过敏性紫癜多见于儿童,绝大多数患者有典型的三联征(紫癜、关节痛和腹痛),半数以上患者可出现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
检索文献发现变应性血管炎与过敏性紫癜在发病性别、诱因以及发病季节无显著差异,过敏性紫癜和变应性血管炎在发病年龄、皮损以及其他器官受累方面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其中变应性血管炎发病年龄较过敏性紫癜大,皮肤损害较过敏性紫癜重,而内脏损害变应性血管炎较过敏性紫癜发生率少。
本文作者:谢明明,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分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名中医学术继承人。擅长运用中、西医诊治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免疫疾病,以及消化系统常见病。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