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女,61岁,手指关节涨痛,变形,舌质稍红,苔白微腻,脉寸弱,关尺沉紧。处方:炙甘草9g,制附片6g,桂枝12g,生白术9g,三剂。服药后手指胀痛明显改善,原方加生薏仁继服4剂,后以独活寄生汤加减调理。
案例二:女,60岁,双下肢水肿三月余,四肢关节畏寒,右膝沉重疼痛,时觉胸中烦闷,小便量少,色*,舌胖色暗,脉沉弦。处方:炙甘草9g,制附片9g,桂枝12g,生白术15g,茯苓15g,赤芍12g,白茅根15g,生薏仁20g,怀牛膝12g,生姜2片,5剂。服药后水肿已减大半,右膝沉痛感减轻,小便量增多,颜色转淡,予上方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调理。
以上两案均辨证为风寒湿邪内侵人体关节肌肉,治疗时未选用以藤类为主的祛风湿药进行治疗,而是应用经方甘草附子汤为主方。《伤寒论》中该方的条文内容为:“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其中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与附子并走皮内逐水气,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与附子合用温阳化气,通利关节。在本方中,对白术与桂枝作用部位的认识与通常我们认为的白术走里,桂枝走表有所不同,关于这个问题,李克绍先生与赵永山老师均在其著作中有所论述。事实上,如果我们抛开后世对药性的认识,只看《伤寒论》与《神农本草经》对桂枝和白术的论述和应用,相信可以有所启发。
风湿关节疼痛中医称之为痹证,目前临床上治疗大多以藤类为主的祛风湿药以及羌活防风等祛风药为主药加以治疗,而忽视了经方的价值,实在是可惜,藤类药大多有*性,长期服用会损伤人的脾胃,而风类药走表,治疗寒湿层次较深的痹症可以说是隔靴搔痒,而甘草附子汤,附子配白术、桂枝在外祛湿,在内逐饮,并可随证加减,如内无水饮则不用桂枝(去桂加术汤),外无湿气则不用白术(桂枝附子汤)。对于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者,后期可以独活寄生汤收功。
其实对于《伤寒论》的祛风湿三方,我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前几天请教一位师兄,他的回答或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现将对话录于下:
我:袁师好,请教个问题:都是治风湿,为啥桂枝附子汤和去桂加术汤用姜枣,而甘草附子汤不用?
袁:前头是伤寒后的症状,甘草附子汤是风湿病。
我:为什么风湿病就不用姜枣了[捂脸]
袁:用姜枣的目的是什么?
我:化生营卫,以做汗源?
袁:外感的话发汗是没问题的,如果不是外感呢?
我:明白了
膜拜大神[表情包]
袁:抽烟[表情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