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春节,新型冠状病*感染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国家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疫情,处于“风暴眼”之中的荆楚大地,以及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各科医护人员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无论前线后方,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战“疫”。
为展现风湿免疫科医务人员在此次抗疫工作中的责任与担当,《医师报》与上海医药共同开设“抗疫·风湿”专栏,看风湿免疫科专家如何以大爱、勇气和牺牲,筑牢一道又一道不可攻破的坚强防线,谱写一曲“抗击疫情、使命担当”的澎湃之歌。
陈盛:有一种勇敢,
是明知艰险、也决不回头
《医师报》融媒体记者荆冰
2月19日,是上海交通大医院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出发的日子。一大早,风湿免疫科行*副主任、支部书记陈盛70多岁的老父亲就赶到她家里送行。“我劝父亲回去,他不说话,也不走,就在门口一直那么站着。后来医院,他就一直跟在后面,送了我很长一段路。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父亲是想送我一程,这样他可能会放心一点。”
经过48天的生命相守,4月6日,医院的战友们正式撤离武汉雷神山三科四病区。而得知女儿回撤的消息后,老父亲终于睡了40多天以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号队员:你做了,才有资格鼓励和要求别人医院第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里,陈盛的编号是号。她是风湿科第一个报名的,也是唯一一名女性主任医师。
“如果武汉控制不住,最终的情况一定会蔓延到全国,支援武汉就是帮助我们自己,这是医护人员的战场,所以我们义不容辞!”
出发!目标武汉
同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的一句“*员要上前线,现在就是前线,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深深触动了她。同样是科里的支部书记,她说,“这种时候你再不站出来,怎么来向别人表明你是一名*员?你需要鼓励年轻医生冲在前面,你需要鼓励*员医生冲在前面,你不身先士卒作出表率,有什么资格和底气要求别人?”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独属于她的“小心思”:面对这样一场未知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医生,她还有一种天生的冲动和兴奋,渴望和未知病*来一场正面的“遭遇战”。17年前非典肆虐时,她还是名小医生,上海的非典病例也非常稀少,所以非典对于她来讲,就是一个遥远的传说。如今,有机会去冲向抗疫最前线,去利用多年所学,去干预、治疗、探索,“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的。”
于是,带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她带着风湿科4名娘子*,和多名同事踏上了飞往武汉的包机。
出发雷神山:白手起家2月19日,全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连续第16日呈下降态势,疫情形势进一步出现向好变化,这些好消息让陈盛和同事们放心了很多。然而,落地武汉看到的情形,还是让她心酸。整个机场空荡荡的,只有他们的两架包机。坐在大巴车前往酒店的路上,一路看不到其他的车子,路边也看不到行人,甚至于两边的大楼都看不到有人影晃动。正值下午,灯光还没有亮起来,陈盛突然发现这个城市不再是她熟悉的九省通衢,沉静,还有一点点凄凉。
医院3科4病区,医院此次分管的两个病区之一,也是陈盛担任主任的病区。尽管早知医院边开边建,但刚踏入感染三科四病区时,陈盛和医疗队员也倍感意外:整个病区只有空荡荡的房子,病房该如何布局才科学规范?医疗设备如何安放?工作流程如何设置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收治病人?工程量浩大而艰巨。
医疗队匆匆放下行囊,立即投身病区建设,白手起家,分工协作,规划布局、设计通道、搬运物资、安装设备、建立工作流程、安排岗位职责……从“硬装”到“软装”,从桌椅电脑设备,到一张纸、一盒药的摆放,医疗队员们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从零开始,2天半的时间,硬生生建起一个具备强大收治患者能力、符合院感要求的新病区。上至陈盛这样的病区管理人员,下至95后、00后的年轻小护士,每个人都在不断给自己加码,保证病区开足马达运转。
有一份守候,叫竭尽全力白衣湿透四病区收治的主要是一些有重症倾向但暂时还不需要辅助通气的患者。几天之后,陈盛就发现,对于这类患者,除去正常用药外,沟通和心理疏导非常重要。
他们曾经收治过这样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刚来病区时,这位患者主诉非常多,各种不舒服,各种抱怨,还会主动要求用很多药物,值班医生怎么治他都不满意。但实际上,经过医生们会诊,确认他病情已经得到控制。为什么会这样呢?陈盛和医生们主动找她聊天,平时有意识地赠送一些小礼物,慢慢地,这名患者开始信任医护人员,并且打开了心扉。原来,她之前在武汉做陪护,陪护的老人正是因为新冠肺炎去世了,而且临终前,她还为患者做了人工呼吸,所以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她认定自己肯定活不了,加上在当地举目无亲,情绪十分焦虑。
了解到这个情况,为了彻底打消患者的顾虑,像对待下级医生那样,把她入院以来所有的临床数据和影像学资料拍下来,一张张分析给她看,教她观察病灶,告诉她每个指标的意义,让她理解:我们为什么认为你会好起来。有理有据的解释终于解开了她的心结,好多不舒服的的症状也就消失了。后来这位病人出院后还跟病区的医护人员一直保持着长期的联系和互动,俨然成为了好朋友。
在陈盛看来,相对于重症病房,对于患者多一点关爱和心理抚慰尽管要耗费很多精力,却是医疗当中重要的且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平时医疗过程中欠缺的。
于是,为了千万百计实现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他们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