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答案
关于类风湿性结节的描述,正确的说法是
A.压痛明显B.结节的存在表示疾病处于非活动期C.结节大小一定D.分布不对称E.质地软
答案:D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中医素有“顽痹”“白虎历节”之称,其痛彻骨,状如“虎咬”,病程缠绵难愈,致残率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疑难重症。但类风关绝非无药可治。
“联合作战”效用大
治疗类风关的药物有四大类,即非甾体抗炎药、病情缓解药、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尚无任何一类药物单独应用能治好类风关。
治病如同打仗,也讲联合作战。针对类风关具有类似局限性恶性肿瘤的增生性和破坏性生物习性,必须效仿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尽早采用既能迅速改善症状,又能有效遏制病情进展的联合治疗,从不同药物作用机制上协同发挥作用。
一般常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和一种或多种病情缓解药联合治疗。
滥用激素害无穷
大约40%~60%的类风湿患者正在应用或曾用过激素,由于都可收到药到痛除之效,往往视之为“救命稻草”而长期滥用。
殊不知激素既不能治愈,也不能阻止关节进行性破坏,长期滥用的*副作用及引起的医源性疾病,甚至要比类风关本身更为严重。如可导致食欲亢进、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多毛症、痤疮、水肿、高血压、糖尿病、月经紊乱、肾上腺皮质机能低下和股骨头坏死等。
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免疫、抗*素和抗休克作用,能缓解疼痛、控制病情、改善生存质量。但应用激素要有严格的指征,主要用于急性发作期伴有高热、多关节肿痛、多脏器损害、出现并发症而用其他药物无法控制者。
合理应用利大于弊,该出手时就出手。其用药原则是,如小剂量有效就不用大剂量,能用短疗程就不长期应用,能口服就不注射。长期大剂量应用起效后应及时缓慢撤停。
生物制剂非“神药”
肿瘤坏死因子是类风湿发病的罪魁祸首,它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肿瘤坏死因子需要与体内正常细胞的某个部位结合,才能产生破坏作用。
而以恩利(依那西普)为代表的全球第一个、以肿瘤坏死因子为标靶的生物制剂,可以在两者之间“插上一杠子”,阻碍它们“亲密接触”,也就阻止了疾病的发生。其不仅能持续有效地缓解症状,甚至可以在类风湿早期阻止病情进展。
但生物制剂并非“神药”,还需配合一些传统的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才能收到良好疗效。荷兰学者研究表明,在其他药物治疗基础上,坚持应用生物制剂5年,近20%患者即使停用全部药物,仍未发现任何复发迹象,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两种止痛药不能同时服
所谓止痛药即非甾体抗炎药。常用的有消炎痛、布洛芬、扶他林、莫比可和西乐葆等。这类药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起到抗炎作用的。
虽然起效快,止痛效果好,但疗效不持久,不能抑制免疫性炎症和阻止病情进展,必须与病情缓解药联合应用,才能收到应有的疗效。有的类风湿患者吃了一种止痛药无效,就擅自另加一种止痛药。这种联合用药不仅不增效,还徒增胃肠道的*副作用。
正确的方法是,如果足量服用止痛药,3~4周后仍无效,则换另一种,而不是再加服另一种止痛药!另外,类风湿患者多在午夜12点到凌晨2点疼痛较重,早晨止痛药可酌减,晚间再加服1次。
频繁换药要不得
临床上常可看到一些患者,几乎吃遍了治疗类风关的药物,却越吃越痛,越吃越重,甚至落得终生致残畸形。究其原因就是急于求成,频繁换药。
大部分治疗类风湿的药物都有起效慢,疗程长的特点。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治疗类风关打不了“短、平、快”,必须要打持久战。
见好就收或“死灰复燃”
类风湿急性期病程在2~6个月至1年左右,若治疗得当可完全控制1~3年以上或治愈。如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大多数患者在3~6个月内又会急性发作、加重、恶化。
类风湿的发病特点是急性活动期和静止期反复交替出现,每个周期持续数周至数月。当进入静止期关节肿痛眀显减轻或缓解,血沉也降低或正常,切勿被假象蒙蔽,如不巩固治疗,见好就收,就会“死灰复燃”。
另外,在类风湿急性活动期,关节肿痛剧烈,血沉持续升高,还要调整药物或加大剂量,打好攻坚战。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急性活动期逆转为静止期,以阻止或延缓骨质破坏的进展。显然,治病如同打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中药也能治顽疾
其实与西药相比,中药起效并不慢,且可标本兼治,*副作用少,长期应用多能耐受,疗效显著。对久治无效的晚期重症类风关患者,建议采用中药内外兼治疗法。
类风湿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