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让中老年女性“闻之色变”的疾病。
关节炎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3%,关节炎的总体致残率超过50%,是世界上头号致残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是众多关节炎中致残率最高的之一。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自身免疫异常所致的慢性滑膜炎,患者多表现为侵袭性、对称性多关节肿胀、疼痛。如果病情控制不佳,后期可造成关节强直、畸形,甚至残疾。
避免类风湿关节炎致残,关键在于“早”,要早发现、早治疗,很多患者不知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有“窗口期”的,一旦错过,可能事倍功半……
类风湿关节炎不是“不死的癌症”,把握“窗口期”是关键
同样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有的病人病程不过几年,但却持续恶化,很早就出现关节强直畸形,对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有的病人病程虽长,但病情控制得却很好,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为何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呢?
这就要看患者治疗是否及时,治疗是否规范了!
以往,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尽管到现在类风湿关节炎还无法根治,但不代表其无法治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死的癌症”之名早已被打破,如果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接受规范正确的治疗,是可以达到临床上的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能够把症状控制住,能够防止残疾,那么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是有一定保证。
所以,不能因为不能根治就消极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是会持续性侵蚀关节,越早开始治疗,就越能够减少或避免关节破坏。那么,什么时候开始治疗算是早治疗呢?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发布的《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给出了答案。
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阻断或延缓关节结构破坏、阻止关节发生畸形与残疾、改善预后的根本措施,可避免或显著减慢多达90%患者的关节损伤进展,从而预防不可逆残疾的发生,而最佳‘治疗时间窗’为发病后的1年内。
我们建议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初次发病的3~6个月内就接受治疗。有研究发现,同一患者队列在症状发作后的12周内即接受抗风湿治疗的,约35%达到了停药缓解。而1年后才开始治疗的患者,停药缓解的概率还不到12%。
所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定不要拖到发病1年后才治疗,错过“机会窗”治疗效果会下降,实现停药缓解的难度大幅增加。
如何早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
要实现早治疗,还要有一个前提——早发现。
类风湿关节炎在过去之所以有那么高的畸形率、致残率,和误诊、漏诊情况普遍也有关。
在以往,风湿免疫科开设较少,风湿免疫科医生更少。有调查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首次就诊选对科室——风湿科的人,只占23.5%。多数患者首次就诊,挂的是骨科、内科、疼痛科……这就增加了被误诊为骨关节炎等疾病的几率。
如今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但患者早期症状轻微不重视的情况还是存在。为此,我们有必要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症状。
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病情变化可以多种多样:
有些患者在发病初期,表现为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等1~2个关节的肿胀和疼痛,持续数天到数周,且反复发作,但不涉及其他关节;另有部分患者,有非对称性的多关节肿痛,并反复发作;还有一些患者,仅有个别关节疼痛,而没有其他关节受累,也没有关节以外的表现。因为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表现多样,安全的做法就是,一旦出现疑似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即只要出现关节肿痛不适的情况,就高度重视,及早到风湿免疫科就诊排查。像30~50岁年龄段女性,或者有家族遗传史者,出现不明原因低热、乏力、体重减轻等类风湿前期症状时,同样要小心!
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要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药物仍然是类风湿关节炎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确诊后要第一时间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接受抗风湿药物治疗,这对能否实现停药缓解、远离畸形至关重要,患者要信任现在的医疗和医生,不要被“偏方”“秘方”误导。
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功能可以分为四级:
Ⅰ级——关节能自由活动,能完成平常的所有任务,几乎没有障碍;Ⅱ级——关节活动中度受限,出现一个或几个关节的疼痛不适,但能基本生活自理;Ⅲ级——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不能胜任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自理困难;Ⅳ级——大部分或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只能长期卧床或依赖轮椅。资料显示,在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关节病变Ⅰ级者约占15%,Ⅱ级者约占40%,Ⅲ级者约占30%,Ⅳ级者约占15%。与类风湿的抗争还任重道远,亟需大家对类风湿建立正确的认知!
述(最多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