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边义婷任利刘世鹏/文张李昊张恩博/摄
王少华:50后,河北沧州人,沧州大运河“专职摄影家”。40多年,他坚持用光影定格大运河沧州段的变化
王少华近照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清代诗人孙谔一首《夜过沧州》,描绘出昔日沧州的运河胜景。不过,上世纪七十年代,大运河沧州段断水断航,流淌的“母亲河”没有了活力,甚至被肆意丢弃垃圾,成了一条没有人愿意靠近的“臭水沟”。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王少华开始用镜头记录大运河的变化。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在王少华拍摄的上万张运河相片中,大运河沧州段每一年都在变化,不断“蝶变”。翻看王少华最近拍摄的大运河沧州段相片,上面是潺潺碧绿的运河水,清幽舒适的绿茵地,古韵浓郁的老建筑……
日前,王少华再次来到运河边,眼前的运河碧波荡漾,一艘艘游船驶过,激起层层涟漪……
沧州南川码头王少华摄
童年里的运河曾热闹非凡
王少华生于年,11岁时跟随家人从任丘老家来到沧州市区,第一次看到大运河。
彼时,运河上“货船穿桥而过”的“新奇”画面,在他幼小的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两岸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两岸的树密密麻麻。
老辈人告诉他,沧州有余年建州史,就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历史上的沧州段运河也一直是条丰水河,据说解放前运河水有六七米深,能走20多米长的大船。运河边的码头,有卸货的、批货的、卖小吃的、卖杂货的,特别热闹。
后来,长大后的王少华当兵入伍,在部队里他学习了摄影技术。年王少华退伍后,被分配到了沧州市的红星电影院,他的家就住在运河附近的文化胡同,距离运河边也就3公里。再次见到运河,王少华脸上写满了失望和难过。这个时候的运河几乎干涸。岸边成了丢弃生活垃圾的地方,无人愿意靠近。童年记忆里那个风光优美的运河画面开始渐渐消失、远去。
年王少华成为沧州日报摄影记者。他拍摄运河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这十年里,运河华丽“蝶变”
运河真正成为王少华拍摄“主角”始于年。那一年,中国大运河准备申遗。
王少华最印象深刻的是年沧州市南运河市区示范段整治工程,他紧盯着项目进度。从开工到建设再到竣工,他用相机一帧一帧记录下了整个过程。他还将镜头对准了大运河沧州段的重要景观、水利工程、两岸风情等等。
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王少华激动得一夜未眠。之后,他拍摄大运河的次数更多了。年,大运河沧州段进行了全线清淤,还建成了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博物馆、捷地水利枢纽工程等;年9月1日,沧州大运河中心城区段开通城区段游船通航;年5月26日,沧州市以千里通波大美运河为主题举办了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在他的镜头里,曾经的干涸河道每一天都在变化,每一天都在变“美”,童年里的大运河又“回来”了,变得更“新奇”了。
清代诗人孙谔《夜过沧州》中“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美丽图景,终于重现。
随手拍记录运河变化
又到仲夏,大运河沧州段两岸,绿柳拂堤,鸣声嘤嘤。在百狮园的南川古渡,一艘游船穿桥而过,荡漾起层层碧波,这里,是王少华现在最常来散步、拍景的地方。
新修建的沧州百狮园距离王少华的新家不到两公里。现在,退休的他只要得闲,就背上十几斤重的相机包到运河边拍摄。
经过南川古渡,走上沧曲桥,运河对岸刚刚复建的南川楼、朗吟楼古韵风雅,与远处的清风楼呼应,还原了千年古城“三楼鼎力”的繁华。穿过沧曲桥,王少华忍不住给身边人讲起这里的“前世今生”。
河床上长着茂密的芦苇,一阵风吹过,发出“唰唰”的声响。在运河一侧,坐落着沧州给水所公园,这里曾是年建设的“沧州给水所”。
王少华拿出一张年在此处拍摄的照片,照片中,运河水量极少显得有些污浊,河床上还堆积着垃圾,周围则都是低矮陈旧的房子。现在的沧州给水所公园,里面遍布大面积的绿地草坪,一排排老树苍翠浓郁。
“沧州给水所”的改变只是大运河沧州段变化的小小缩影。大运河畔的村庄,房屋整齐、街道宽敞,一片娴静舒适;华灯初上,南川老街,人头攒动、处处流光溢彩……
记者手记
王少华用镜头表达着对“母亲河”的热爱。
近年来,沧州市以河为线、以城为珠,全域统筹大运河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乡村振兴产业带建设,使母亲河再润沧州。
清代诗人孙谔在京杭大运河上乘船路过沧州时“一船明月过沧州”的诗意场景,在年9月1日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旅游通航后也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