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忆禾溪。
建国前的那些年,人们被战争折磨得够呛,为了生存,他们在那个乱糟糟的环境中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
就是因为40年代被安上了“啃树皮”“吃野草”“乞讨”这些名头,才导致大家以为那个时代的人过得很惨。
因为那时日子难过的人占大多数,所以留下的记忆就成了所谓的“万恶的旧社会”。
这样的话,就算是旧社会里能自给自足的人也被忽略了,我们没经历过,更体会不到。
然而,从年的真实生活照片中可以看出,旧社会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贫穷落后。
无论啥时候,都有人为了生活而努力,就像卖凉粉的这位大爷,满脸笑容,看得出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他用扁担挑着吃饭的家伙,走街串巷。肩前是那个年代特有的凉粉制作板,肩后则是一个大木桶,里面装着水,用来洗凉粉,以保证其新鲜。
虽然他穿着草鞋戴着草帽,但衣服上没补丁,说明这生意能让他养家糊口,眼神里也透着小商贩的淳朴。
瞅瞅这位在大街上摆摊的爷爷,那长长的胡子,娴熟的手法,一看就是干了好多年的老摊主了。
孩子们都守在他的摊前,等着那香喷喷的饭出锅,仅是在墙角的这一幕,就足够温暖人心。旧社会也没有剥夺所有人自由生活的权力,这就是在拐角处的最大幸福。
瞅瞅这位蹦爆米花的小哥,大孩子马上成年了,在这儿静静等着,小孩子才开始学说话,也坐在他身后,大家都等着爆米花出锅时的那声“巨响”。
不得不说,那时候的童年比现在山区里孩子的童年还要幸福,如今还有很多人被困在大山里,一辈子也走不出来。
不是不想出来,而是山里信息闭塞,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只能接受山里旧思想的灌输,要是赶上天灾,还得挨饿受冻。
照片里体现了“穷养儿富养女”的新民俗,小男孩能光膀子,可周围的小女孩都留着短发、穿着整洁。
放大了仔细瞧,几个姑娘头上都带着发卡。那时候有人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呢,但也有日子过得好的,不但把姑娘打扮得漂漂亮亮,还能给她们买爆米花这样的零食吃。这么一看,旧社会还是挺公平的嘛。
要说商贩啊,还得是大上海,连在墙南摆摊的都是撑着遮阳伞、烫着卷发的时髦人。
看到小摊上的牌子,可能有人会纳闷:可口可乐那个时候就有了吗?其实不是,可口可乐在40年代之前就出现了。
当洋人进入中国时,这种碳酸饮料也顺利地进入了中国市场。在大上海那个繁华的地方,出现这样的摊位并不奇怪。
很明显,路过的行人都会在小摊前停下脚步,买上一瓶水解暑。
实际上,做买卖不只是在思想开明的地方才有,在农村的街头也能看到有人背着竹筐卖萝卜青菜。
这图里被连根拔起的蔬菜,就是庄户人种的,那最原始的秤砣是用来维持生计的,简单的生活,纯粹得让人心疼。
她们和城里人不一样,衣服上有大大的补丁,都系着围裙,领子上斜着的盘扣能看出这地方的破旧。不过做点小生意维持家里的开销,日子过得也还行。
这张彩照里,最显眼的就是老太太那双裹着的小脚,封建社会对女性太不公平了。
老太太走得慢是有原因的,毕竟年龄大了,腿脚也越发无力,只能靠着身边的建筑物,慢慢地挪动。
大家应该都看过电视剧《红高粱》,照片里老太太的打扮还停留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她穿的这条裤子。
但她穿得干净利落,不像是吃不饱饭的人,她身后还有和她一样穿着板正衣服的人。可见每个地方的情况都不一样,生活并不只有贫穷,这也导致了40年代被大家认为是生活最苦的年代。
瞅瞅这种,上岁数的老人还在拼死拼活地干,一只手拿着耕犁,另一只手拿着鞭子。那个时候,有地能种,就意味着有粮食吃。
种粮食能换鸡蛋,偶尔还能改善生活,所以种地是件幸福的事。虽然现在贫困吃不起饭,但等到收获季节,一家人半年的粮食就都有了。
就算不能预知天灾,但只要种了地,那粮食可是实打实的。
这俩张彩照跟前面的灰照一比,差别老大了,感觉他们不像是一个时代的人。
这张照片里,一位妈妈正在给两个孩子梳头,单看照片就能感受到满满的温馨,难道这样的生活还能说是贫困吗?
第二张图更符合咱们这个时代,姐妹三个在美景前一起拍照,怀里还抱着有时尚感的衣服,真大气!
这张照片里最显眼的是铁轨上行驶的客车,车里坐满了乘客,车的右侧也有很多穿西装的人。
旧社会虽然落后,但也有好的地方,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是张大合照,也是全家福,长辈坐在中间,儿女站在后面,这种相片的站位美学延续至今。
这张照片完美呈现了民国时期的经典装扮,两个儿子也和父亲一样打着领带,留着三七分的发型,尽显文人世家子弟的风范。
照片里,母亲长得国泰民安,很有吸引力,三个女儿也都气质淑女,让人不禁感叹,不管在哪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差距的。
人不能光靠历史想象,还得去挖掘。审查考究后,说不定不同的结局能让你在思想上有新的认识。
文明的脚步不会停,就像以前的社会,虽然大家都讨厌它,说它不好,但还是有人记得它的好,因为文明一直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