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疾病,临床上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本病的发病年龄是20~45岁,其发病与环境、感染、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有关,同时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伤,累及浆膜、心、肺、眼等器官,70%患者血清中出现类风湿因子。
一.引起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
1.病因不明确,通常被认为是一些可疑病原体(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人体;
2.在某些诱因(潮湿、寒冷、创伤等)作用下,侵犯滑膜和淋巴细胞,引发自体免疫反应,产生一种自身抗体,称为类风湿因子。
3.RF与体内变性的IgM发生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滑膜组织上,从而激活补体,产生多种过敏性因子,引起关节滑膜炎症,使软骨及骨质破坏加剧。骨质疏松症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础病变。
二.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大多数患者起病迟缓,明显的关节症状前多有一段乏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减退,手足发冷等全身症状。
2.关节症状:
(1)晨僵病变的关节在静止不动后,可以出现半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僵硬,活动受限,如胶粘感,适度活动后逐渐减轻,尤其是晨起时最明显,称为晨僵。大约95%以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以出现晨僵,晨僵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可以用来判断其活动度。
(2)关节疼痛和肿胀常常是最早出现的关节症状,通常发生在腕部、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大关节也经常受累。多半为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常伴有压痛。
(3)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主要发生在晚期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由于滑液增多,关节外软组织肿胀,使关节呈梭形肿胀,特别是近端指间关节,称为梭状指。病变后期,滑膜炎的绒毛破坏了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引起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畸形,同时由于关节周围有肌腱,损伤韧带使关节无法维持在正常位置,表现为掌指关节偏向尺侧,或有关节半脱位,形成特异性的尺侧偏向畸形,造成关节活动障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
三.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1.一般性治疗。
急性期关节肿痛、发热,患者应卧床休息,多吃高蛋白质及维生素,有助于病情康复。在康复期间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以避免关节畸形。
2.药物治疗。
(1)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和布洛芬是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常用药物。其作用是通过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来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这类药在吃了之后,容易出现肠胃不适甚至胃粘膜出血等不良反应。
(2)甲氨蝶呤(MTX)、雷公藤、青霉胺、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等都是改变病情变化的常见药物。见效时间慢于无留体类抗炎药,且能控制病程进展,临床上常与非留体抗炎药联合使用。此药的副作用为胃肠不适、黑便、头痛、口腔溃疡、肝功异常及骨髓抑制。
(3)泼尼松是糖皮质激素的常用药物,每日用量30~40mg,症状控制后逐渐减少,每天10mg。该药物的抗炎作用强,能迅速减轻关节炎的症状,但副作用较大,且停药后易复发,适宜有关节外症状的患者。
3.外科手术治疗。
对于较晚期有畸形且功能丧失正常的大关节,适合行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可改善关节功能。滑膜切除术可使病情有所减轻。
四.护理措施。
1.注意活动和休息。
出现发热、关节肿胀等症状时,应卧床休息,保持正确体位,不要长期保持头、膝抬抬高的姿势,以免引起关节挛缩而致残。如果情况好转,可以做一些功能锻炼。可以进行关节被动活动,也可以锻炼日常生活技巧,如穿衣、吃饭等,以维持生活自理。
做运动时要注意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运动前可以进行热敷、热水浴、红外等理疗,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挛缩。如有需要,可采用夹板进行固定,使病灶恢复正常功能,使其恢复正常生活。
2.疼痛治疗。
如果出现关节肿大、疼痛等症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消炎止痛药。缓解期进行功能锻炼。每天早上起来,温水浴15分钟,或者用热水洗手,缓解疼痛。还可以通过交谈,听音乐等方式来分散疼痛。
3.心理治疗。
激励患者自强,引导患者自我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情绪;鼓励亲友多关心、理解、照顾病人,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支持和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