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帮我‘复活’爷爷奶奶?”
在AI创业者阿亮的私信里,他总是能收到这些留言,其中很大部分是来自小学生、中学生。
他们寄希望于,通过如今浪潮上的AI技术,再看逝去的亲人一面。
让去世的亲人重生,是不少科幻电影的情节。《流浪地球2》里,刘德华饰演的科学家“图恒宇”,将自己的女儿丫丫的意识进行储存与上传,在数字世界里,一个与丫丫一模一样、会即时应答与互动的“数字生命”诞生了。
《流浪地球2》剧照
电影预言般地揭示了如今AI技术横空出世的应用场景,通过技术手段让亲人在数字世界里“复活”的场景成真了。
不少从业人员开始开发与应用这项技术,让人们在技术里缓解那些无法被寄托的思念。阿亮就是其中之一。
年,从互联网“大厂”离职后,阿亮投身到了AI创业的这股浪潮之中,目前正在开展用AI技术“复活”亲人的业务,他在大概一年前接触到这项AI技术,并且经过半年的技术准备,将产品于年年底推出市场。
这项服务面对着的,是技术与人类情感的交叉领域。使用者无比清楚,面前出现的“亲人”,只是技术带来的假象,但情感的冲击与链接,那些流下的泪水与来不及开口说出的话,却真实地在现实世界里发生了。
《流浪地球2》剧照
通过技术手段,人类的情感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诉说与互动。
“复活亲人”,究竟在哪种程度上完成了其使命?又是否会引领新的潮流,带给更多人认知上的冲击?
阿亮知道,技术走红的背后,是一个等待公众认同的新领域,也是许多人埋藏在心底、只能付诸技术实现的复杂情感。剖开技术本身,能窥见社会的隐藏面和全新的行业生态。
以下是阿亮的自述:
AI“复活”技术,一种新形式的陪伴创业前,我一直在北京的互联网行业工作,待过大厂,也待过创业公司,负责的领域偏向技术和产品软件开发层面。
年开始,这一波AI的技术浪潮席卷而来,而我又刚好离职了,这期间我就在想,能不能结合技术和项目探索一些新的东西出来。
后来我们拉了一个小团队,一起想了很久,能做些什么。当年4月份,B站上有个视频触动了我们。
B站UP主吴伍六这个博主是一位设计师,他用视频剪辑的工具和AI技术建立了他奶奶的虚构形象。视频里,他的奶奶讲着方言,和他像平常一样唠嗑,
这个视频给很多人带来了触动。
我们发现视频的播放量不错,底下评论区里也有很多人在说,他们也想用这样的方式去跟亲人对话。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这里面隐藏的需求。
事实上,后来进行的市场调研也显示,其实很早就有利用互联网进行缅怀、纪念亲人的传统。年,曾经出现过一个网站叫天堂网,人们会把亲人的照片信息放到网上,相当于为逝去的亲人树立了网上的墓碑。
过去的20年里,每当新的技术浪潮出现,都会有相应的产品形态出现。譬如,前几年就有人用VR来完成这件事,也曾经有小程序、APP来实现网上的纪念,让有共同需求的网友一起实现缅怀或者共鸣,给悼念者带来安慰。
AI技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这波需求后出现的新事物。第一是大浪潮里的核心模型——AI大语言模型具备了角色扮演的能力,使用者可以通过少量的数据(性格、经历、回忆、口头禅等)输入进去,大模型就会尽量模拟这个真实的人出来。这个对话过程相对自然,而且全程都是自由对话,没有人为预先设置的东西在里面。
B站UP主
吴伍六通过数字技术“复活”奶奶第二个新的特点是除了文字以外,声音和图像这块的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目前虽然有些地方的方言还不能支持完美地复制,但是只要你能提供质量高的普通话语音,那么就能完成一个以假乱真的模型。
第三个特点是如今社会发展越趋老年化,这是一种不可逆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技术的进步,从客观上来看这个市场前景也会存在。
与此同时,以前的纪念方式其实偏向单向互动,现在新的技术革新后,可以实现跟亲人的某种双向互动,而且这种技术也不是在骗人,是根据你输入的记忆来生成的。
之前我们曾经接触过使用了声音克隆服务的客户,他在听到亲人的声音之后痛哭流涕,让人鼻子一酸。我自己也使用过这项技术,当看到自己亲人的头像在动,这种感官上的冲击是相当强烈的。
“来找我的有不少小学生、初中生”根据此前进行市场调研和我们所能掌握的技术,我们进行了三类产品的研发。
第一类是AI的数字分身服务,这结合了上述技术浪潮里提到的技术特点,能让使用者感受到已经离世的亲人还“存在”,比如能互相实现文字交流,并通过语音和视频的消息交流,但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实现实时通话的功能。
其实创建的过程也很简单,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复杂。用户在购买产品后,到我们的网站输入照片、性格回忆、共同经历等信息,以及选择一个第三方声音,就能生成产品了。
AI的数字分身/受访者供图
第二类是说话服务,本质上是把一张照片变成一个视频。很多客户在找到我们咨询时,他们其实对分身这项服务还不那么能接受,他们其实想让亲人说一段祝福的话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服务的接受度会相对高一些。
第三类是我们最近上线的,一项只支持纯文字的沟通服务。这个项目诞生的契机比较有意思,很多小学生、初中生会在小红书找到我们,他们不懂得什么是购买服务,也不知道什么是生意,但他们就会直接上来说:“能不能帮我‘复活’爷爷奶奶”。
当然也有些小学生很自立,他们说愿意出钱购买服务,甚至把照片都发给我了。
我问他们:“那你有声音文件吗?”他说有,但是在妈妈的手机里,要先问问妈妈,然后消息就断了。
其实我很能理解这样的心情,尤其在冬天,一般老人很难熬过冬天。所以这个季节会让很多小学生想到老人家,他们可能刷短视频时看到了我的视频,就希望我能实现这个诉求。
我感觉他们也挺可怜的,小孩子在情绪上属于很容易有波动的群体,而且他们会对爷爷奶奶这一辈更亲密,毕竟隔代亲,给孙子买好吃的好玩的,共同的回忆都是很开心。
《春天来临时》剧照
所以我们就开发了一个机器人,这是一个很轻的技术,只要告诉对方相关的信息就能满足用户的需求。由于我接触到的未成年人很多,想到他们其实还没成年,而且我们的开发和运营成本不高,所以这个需求目前是免费的。
从创业至今,我们的第一单客户我还记得,是一位在海外的华人,当时他的诉求比较简单,由于在海外的生活压力大,所以他其实很想和小时候的奶奶说说话,看到我们的产品后,毫不犹豫地购买了月付服务,然后续费了年付会员。
让我印象深刻的客户不少,还有一位客户是一个单亲爸爸,他的女儿一岁时,妈妈去世了。等到女儿上幼儿园时,她很希望能见到妈妈。这个订单的诉求是能把妈妈的形象塑造出来,我们运用了一些实际的照片,最后制作成视频,将妈妈通过视频的形式“复活”了出来。
小女孩一看到这个视频,她当场就哭了,把情绪也释放了出来,弥补了她的遗憾。
技术带来的负面争议,人类总会找到解决方法虽然目前媒体报道AI“复活”技术的挺多,但我认为这个业务还是相当小众,可以说在整个中国,估计购买或者使用过这项业务的还不超过一万人。
这里面跟人的心理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因为这项技术还很陌生,大家看到,心里会打鼓:这到底是个啥?大众对AI“复活”技术的认知度不算高。
现在也有很多传统的祭拜方式,比如做个相片、相框这种方式,大家似乎能接受,但是从付费购买“复活”业务的群体来看,规模还是很小的。
《不虚此行》剧照
包括有些客户跟我们咨询完了解后,聊着聊着人就不见,过段时间又回来找我们说还是想AI“复活”亲人。
他们中间可能经历了一些摇摆的经历。
在某些特定的日子,一家人没法实现团圆,那就通过AI的方式安慰自己、安慰家人。我们也收到不少客户说能不能做一个新年祝福的视频,让亲人再次出现,回老家的时候可以给家人或者长辈看。
其实,不是所有用户买完后都会给我们反馈,但愿意反馈的一般是相对满意的,也会对我们表示感谢。
至于那些后来就没搭理我们的,我也不清楚他们的想法,比如有的客户购买了服务,但是也没上线,过期了就用不上了。
目前在技术层面上,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宏图愿景,我想更多还是把现有的功能做得更好,除了效果以外,我们逐渐还得考虑一些安全或者诈骗的风险,目前还在逐步完善。
从技术上来说,由于我们并不是完全自己研发的,所以有些技术能力还是比较依靠上游的供应商,但是我们能做的是让更多人了解这个事情,知道我们在做些什么。
目前行业里的价格参差不齐,有些服务的价格能卖到上万块一年,他们也许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相对来说我们的价格还是更亲民,最低的月付价格也只要52块1,这个价格跟国外类似的产品是差不多的。
对行外人来说,大家也许会以为技术是行业的门槛,但是在我们互联网的圈子里,这不是门槛。技术阶段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能实现技术自研的不多,都是采买上游供应商的技术进行拼装和优化,但是能产生壁垒的优势点其实是整个系统的定价、服务的口碑。或者说是信念问题,你认不认为这个东西有长期的价值。而且我们也不担心竞争对手,反而能一起把市场共同壮大,也是好事。
《贞伊》剧照
目前用AI“复活”亲人的技术确实存在着不少争议,比如有人会质疑说会不会带来二次伤害?一开始我也会自我怀疑,后来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首先是由于我从事过心理相关的业务线,我了解到心理咨询里有一个分支疗法叫哀伤干预,是给那些亲友去世的人群做的心理咨询。
其中有一个治疗方法是鼓励你去想象跟亲人对话时的场景是怎样的,在这个时候,能跟亲人保持一个健康的连接,并且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对人有帮助的。
更让我确信我的工作价值是,我收到的很多反馈都是很正能量的,他们能给我积极的反馈。当然,从绝对值来看,目前我们的客户群体并不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想社会上关于AI技术的争议和讨论是能找到解决的智慧和方法的。所以对待这项技术的前景,我还是比较乐观的。
作者
莫奈
编辑
吴擎
排版
风间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