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手机,与你的下一张照片界面新闻
TUhjnbcbe - 2023/6/4 22:10:00

科技可以如何影响大众艺术?快门、光圈、感光度......哪怕你对这些设置并不十分熟悉,也并不影响你拍出一张动人的照片——只要你拥有一台足够智能的手机。如同一百多年前,惊叹于相机发明的人们还无法预料到数码摄影时代的来临,今日的我们似乎也很难想象这台小小的手机能够带着摄影走向多远的未来。

摄影的改变:首先出现在手机上

年10月,尼康公司宣布停止子公司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NIC)的经营,其给出的原因是“由于智能手机的崛起,小型数码相机市场正在急速缩小,NIC的开工率也显著下降,持续运营变得非常困难”。这一幕,颇似四十三年前柯达数码相机的发明之时人们刚刚进入数码摄影时代的模样,而这距离第一部出现在日本的可以拍照的手机,才过去了短短十七年。十七年前更难以预料的,是如今摄影似乎与流行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交集——每一秒钟都有大量的照片被生产出来,并被快速分享到社交网络之上。摄影的门槛似乎变得更低了——智能手机似乎可以从拍摄参数的调整到后期图片的处理,全部一手包办。

如此摄影文化现象的产生,不可回避科技作为推动力所产生的直接影响。从更广泛的含义上来说,今日的手机技术想要实现的并不只是摄影,而是在视觉上更为广泛的“移动影像”概念。可以说,“移动影像”是一种基于视觉的技术实现,无缝连接了人类的真实与虚拟世界。就目前可实现的技术来说,全息影像的出现或许将打破视觉维度的限制,光子成像技术也许可以通过透视成像实现食物检测与体内病源检查,甚至虚拟世界将有一日能够被人触摸。更大的传感器与更高的感光度已经应用于手机摄影领域,超级慢动作视频也将影像生产的更多可能由静帧照片推向动态,而即将到来的5G网络时代则可以通过传输速度的革命来实现更加高效的影像传输与分享。由此,手机摄影或许将摄影真正带入大众之中,并延伸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与专业相机相比,光学的设计、算法的使用,这些技术或许会非常大地改变或者颠覆摄影,而且,这种改变会首先出现在手机上。

手机使用者的需求也为手机摄影的技术探索提供了许多重要灵感,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循环。大部分年轻手机用户群生活中十分常的状况:午夜KTV、酒吧或是光线较暗的餐厅中引发的拍摄需求,使得手机暗光拍摄性能得以提升;对于海量照片管理上的困难,催生了AI语音搜图功能的产生。而未来,科技将继续追赶人们对于手机摄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这股由手机带来的摄影“革命“,也许将会使手机摄影与传统摄影、艺术摄影分道扬镳。

年华为新影像大赛总冠*作品《SubtleSummer》,作者:FranciscaReyes

回归人与“故事”

与体积相对庞大的专业相机相比,手机摄影拥有许多其不能比拟的优势,尤其对于喜欢记录生活的大众来讲。也许更多喜爱抓拍的人们对于这一点更能感同身受:新生儿开心的一笑,或是宠物打哈欠的一瞬间,几乎在同一时刻,这些画面便可以复刻在手机之中。

因此,手机的生产者们一直致希望在影像从生成到传播的路径上做更多的尝试,走得更远。华为主办的新影像大赛,即是将比赛单元的设置与传统摄影比赛略为不同,例如迎合现代人拍摄习惯的“众生相”单元,以及为偏爱用手机拍摄夜景的拍摄者所准备的“夜之美”单元。除了最终获得大奖的作品之外,这些来自全球数以万计的用手机拍摄的照片通过比赛投稿的形式被收集,在重新编排后仍有机会被展出于世界各地的街头,也可能出现在相对专业的摄影艺术展中,比如今年晚些时候的巴黎国际摄影艺术展。

当下智能手机相较于过去几年的发展程度,也许会同所有科技发明给人带来的疑问一样,其对于人的需求的了解与迎合,似乎让人很难分辨人在一张手机照片的生产中担任的角色。不论所用的手机的功能的差异性,这些投稿照片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以及讲述的故事并无差异。在来自华为的新影像大赛评委李昌竹看来,对于照片的考量“并不绝对和器材相关”,主要还是关于拍摄者的思考,以及想要捕捉和表达的东。人在其中仍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美的理解影响着创作者按下快的瞬间,也许就像人在与智能科技的博弈之中仍旧占据主导一样。手机摄影的未来更多的仍是对人的探索。

年华为新影像大赛中关于拍摄面孔的”众生相“单元,与注重手机暗光拍摄的”夜之美“单元

对话李昌竹

界面影像:手机拍照相对槛较低,因此个人大量的图片生产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甚至有人会形容照片像“图片垃圾”一样存在,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你认为手机里的相片还“珍贵”么?

李昌竹: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消息,华晨要拍卖很多照片。把目录翻一下,你会看到大概一百多前外国的一些游客(那时候能背着相机来中国的也不是一般的游客),他们拍的很多照片,如果纯粹以摄影的构图这些角度来看的话,会觉得很一般,甚至也就是随手拍的。而且因为那时候照片拍摄不方便,所以可能很难发现好作品,但是从现在的角度回过头看,那就是对历史非常珍贵的记录。所以我个人认为,所有的照片,没有好坏之分,照片是一个很私人属性的东,只要拍摄者觉得好就是好照片。而且在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会发现海量的照片聚合在一起,实际是在各个方面展现出了社会变迁。所以,我觉得现在照片虽然很多,但照片不是垃圾,而是我们还没有发掘出来这里面的财富和价值。就像大数据一样,那么多大数据有没有用?用不上就是垃圾,用得上就是金矿。

在科技的推动下,拍摄的功能可以与更好的相片管理的工具和平台产生良性互动。比如三月份我在美国或英国出差的时候拍摄的酒店发票,手机应该帮我找出来。机器的辅助、智能技术的辅助也是对手机摄影很好的补充,这也是一个技术的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智能化手段应用在手机摄影,不只是影像的记录上。

年华为新影像大赛的评选现场。手机拍摄的智能与便利使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大众可以无障碍地发挥视觉表现的创造力。界面影像:既然科技已经给摄影带来这么多东西,未来还会带来更多,你觉得人在生产一张照片的过程中还起着决定性作用吗?为什么?

李昌竹:是的。因为拍什么、这个照片要表达什么东西,是人决定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利用科技,通过机器学习大量好看的照片、评分高的照片、点赞多的照片,那么把里面的构图、拍姿势弄出来,学习怎么做,就会对使用者有帮助。我有不同的观点。因为对美的认识,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我更希望通过教会用户基本的一些摄影的构图、技巧以后,让他们自己思考,应该怎么去捕捉这个场景。他认为第一值得纪念,第二表达了他的观点,第三能够让受众看到的时候也能体会到当初他记录的时候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这种成就感是远远大于一般的点赞。所以我们更倾向于做授之以渔的事情而不是授之以,更愿意把方法教给他。另外所有的人是有积极上进学习的诉求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假设,这也是我们新影像学院的初衷——把这些基础知识教给他们。

界面影像:你刚才提到了新影像大赛中的“用影像讲故事”,那么你怎么理解故事?

李昌竹:故事,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张静态的照片,让受众能够从中体会到照片在讲什么东西,甚至能理解里面的情感。去年新影像大赛有一组入选的照片,是一个九宫格(九宫格就是用九张照片策划一个个展),这组照片中有一副眼镜、一把梳子。你能够理解到这些东是属于某个人的,他附上的文字讲这些是他去世的妈妈的东西,你一看就能够理解。黑白的微妙影像让人能感受到他拍的情感,这就是一组很有震撼力的照片。包括智利母亲的《SubtleSummer》,她的女儿站在两幅画之前,也是很有味道的,你能看到两幅画的局部是什么,女儿特别安静,包括隐调、色彩的处理,每个人看可能都有不同的解读,我认为这就是影像作为沟通语言的力量。而那张最后获大奖的照片,大部分的评委都认为这张照片很好,大家都觉得能解读到共同的东西和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用影像讲故事。包括《旅途》这张照片,展现的是火上横七竖八睡的人,你一看就知道,因为是我们生活场景常的。

年华为新影像大赛“自拍与自画像”组别获奖作品《Rose》,作者:LaPetiteTouche界面影像:在所有的投稿作品里面,中国人用手机拍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李昌竹:可能明年的这个时候,我能够回答你这个问题。去年我们想做一些分析,但是因为时间比较紧,我们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总结。今年我们会做这个事情,会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年龄段、男女等等这些,再去总结一些趋势。

去年光是凭肉眼我们已经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在自拍方面,女孩子都比较喜欢,但漂亮姑娘的自拍太多了,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创意、深刻的东西。去年得奖的那幅法国男生的自拍,他表面看是一位粗犷的男生,但是他拍花遮着脸的照片,你会觉得很浪漫,这里面就会很多有趣的东。

界面影像:您个人是什么时候对摄影了解并产生兴趣的?

李昌竹:我原来只是比较喜欢拍照片,但真正喜欢摄影并想要去学习是年以后,在那之前没有太多的时间。后来被外派到欧洲,山美水美,就想多拍一些照片,买一个相机玩一玩。所以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是很理解一个摄影爱好者从开始喜欢摄影到慢慢进阶的一些痛及诉求的。我理解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平台,他们不需要篇大论的东西,他们需要一些能够形成很快的闭环的激励机制,比如说学到构图,上就可以拍一下试试。现在快节奏的社会做一个东西,得到了表扬就是好的,如果做的东西没人在乎,从心理上就是一个负强化,而我们需要正强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手机,与你的下一张照片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