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章然
古朴的杭州萧山临浦老街上,潺潺的一湾小河从中间穿流而过,静谧恬适成为它的标志。
戴家桥公交车站下,走过一条贩卖瓷碗、年历、衣服的小道,就会遇到这条老街上最怀旧的另一面:一家几乎感觉不到时光流动的老照相馆,临浦照相馆。
照相馆的主色调是褚红色的油漆,门头五个字是用斑驳的红色油漆字体书写的。绿色的胶纸写着人像摄影几个大字。门前玻璃展示区域里,黑白照片中人物的发型、衣服也是那个年代的模样。
一个被时代遗忘的照相馆里都有什么样的老物件,在汹涌的时代潮流中坚持着,老板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1月19日,小时新闻记者来到了临浦照相馆。
1】什么是老底子的PS?拿把油纸伞拍照,当年时尚时尚最时尚
房子是一个二层小楼,楼梯被稍暗几度的红色油漆覆盖。
收银台后面是一面摄影墙,大大小小收纳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现在的各种照片。
“你看这三张,最初是黑白的胶卷机拍摄的照片,后面是着色过的照片,然后是数码照相机,颜色越来越饱和,拍摄成本也越来越低。”老板姚琦说。
走进二楼,那里是时代老物件的集中地。
拍摄的位置后面有三块拉轴,分别对应着三块不同的风景。拉出一块,是夏季西湖的荷花美景。再拉出一块,又是秋日里小桥美景。还有一块是,春日里的繁华似锦。
移动拉轴的嘎啦嘎啦声响,暗暗叙述了它背后的久远时间。“其中两幅画轴,应该是上实际60年代就有了,一直保留了下来。”
画轴拍摄也很有技巧,姚琦拉出一把木椅子,一个小木桌。“摆上花,和茶水,人端坐在椅子上,拍摄出来就是一张生活照片了。”
秋天小桥画轴拍摄时,就需要被拍摄者站着,摆一个站立的小花盆,女士拍摄时挨近花朵,摆出姿势,就是一张漂亮的照片。或者是拿一把油纸伞,娴静的女子形象照片就出来了。
“四五十年前,女孩子拿油纸伞拍摄,是最时尚的照片。男士拍照就不那么讲究了,直接站着就行。”
除了三幅画轴外,还有三幅卷轴。拍摄全家福要用。
修片机
在曾经冲洗照片的暗房里,记者见到了修片机。
木质结构的三层盒子,中间一块玻璃,灯光照射下反射出弧度。“这是老底子的ps,以前有个几十年功底的师傅都用这个修底片。”
怎么修?拍摄师傅的视力得好。
“比如女孩子脸上有一棵痣,深色的部分在底片上显示是白色的,用铅笔把底片上白色的地方修黑,照片里的痣一下子就没了。”姚琦说。
更高级一点的师傅,还会直接修照片。用的是墨水,照片上有白点,用墨汁修黑,可以达到修上去一点看不出来的情况。
着色就更加讲究了。
姚琦拿出一叠照相透明水彩颜色纸,里面绿色、蓝色、酱色、红色、*色各种颜色的纸都有,在只能拍摄黑白照片的年代,通知颜色纸给照片着色,照片中的姑娘就有了艳红色的嘴唇,粉红色的脸颊,蓝色的毛衣,更加白嫩的面颊。
着色后的老照片
和现代几乎人人都ps的想法不同,姚琦说,上世纪60、70、80年代的照片更加追求真实,拍摄角度、灯光都很重要,后期的修片做不到瘦脸瘦身,只能将一些脸上的缺点掩盖。
2】那时候正月穿新衣服来拍照的人们,队伍排到门前巷子里
临浦照相馆是姚琦从父亲手里接过来的。
他的童年,他认为非常幸福。
在他看来,上世纪70年代末,有一个在照相馆做经理的父亲是很体面的事情,“父亲每天早上7点多去上班,晚上5点多准时下班。”
跟着父亲,姚琦会时不时去照相馆里面玩耍,很快乐,也算是在照相馆里面长大的了。
他还记得,三四十年前,照相馆两层楼,总是熙熙攘攘挤了很多人。收银台前,盖章的人,撕发票的人,打印照片的人,此起彼伏的热闹。
正月里,大家换了新衣服,总是一家人梳好头发,极具仪式感地来拍照。
姚琦指着照相馆门口的小路,“那时候正月里面拍照的人能排到巷子里面去。”
上世纪70、80年代,临浦镇只有这一家照相馆,来拍照的人需求很多,带着明显的时代特色。
“拍证件照,男生穿着中山装,女生穿着白衬衫,扎着粗粗的辫子。烫发的人很少,一般都是直发。要是烫了发,那都是走在潮流尖端的人。”
生活照的市场更加大。
“一家人过来合影做纪念,姐妹照片,青春纪念照片。”姚琦说,还有拍照片去相亲的,一定要给姑娘拍得特别美,相亲也容易成功。
如今临浦照相馆所在的这个两层小楼,无论是平方的面积,还是上下两层的红色油漆木板,在当时已经是豪华配置。
3】镶牙的、配锁的、配钥匙的都搬了,只有照相馆留下了
当然,临浦照相馆的历史,不止是姚琦和父亲姚吾林这两代。
年,曾在临浦中沙街开照相店的柳吾元先生买下了一间房子,开始在山阴街营业。年,*府把当时临浦集镇上的三个个体照相馆合并成一家集体照相馆,成为临浦曙光联合生产合作社的一个部门。
慢慢的,镶牙的搬走了,配锁的搬走了,配钥匙的搬走了。
只剩下一家照相馆,这是临浦照相馆的前身。年,正式改名为临浦照相馆。
光阴荏苒,姚琦的父亲姚吾林接任了临浦照相馆的经理。
年,姚琦出生,成为了照相馆里面最小的孩子,从有记忆开始,老照相馆的模样就没怎么变过,红色的楼梯油漆刷了一遍又一遍,将旧人的痕迹层层覆盖,又留下新人的浅浅足迹。
年,66岁的姚吾林把照相馆交给了姚琦,他成为这家老照相馆的第三代守护者。
这场承接,实际上是临危受命。
“当时受数码相机的冲击,老式胶卷相片生意已经逐渐下滑。”
姚琦进行了第一次改革,引进了数码相机,“成本肯定比胶卷机要便宜的,冲印、胶片都要花钱,但是数码就不用。”这个变革,也帮助临浦照相馆度过了第一次危机。
但是,时代的潮流裹挟而过,照相馆不可避免地被越来越多人慢慢遗忘。
4】老照相馆的未来在哪里?想成为摄影陈列馆
“照相从以前的贵族化慢慢变成平民化了,现在大家都有手机、单反,很少有意识去照相馆拍照。”照相馆经历了上世纪70、80、90年代的高光,也慢慢触底。
去年和今年,因为疫情关系,临浦照相馆遭遇了重创。
“一天也就五六单生意,惨的时候,一单都没有。”现在,临浦照相馆的主要业务是老人照、证件照、学校集体照。姚琦有时候还会在外面接婚礼摄像,也能补贴一点。
姚琦不是没想过换工作,但是父亲、父亲的师傅一路传了下来,他舍不得丢了这个照相馆。只要能够留下来,他都想努力去试试看。
临浦照相馆会走向何方?
透露着文艺气息的姚琦扶了扶自己的眼镜很诚恳地说,他也不知道:“我的孩子不愿意接班,我正在和*府商量,看能不能做成摄影陈列馆。这么多年了,就算开不下去了,也想让摄影的历史留存下来。”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