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不断地积累这份良性资本,阻止“不良债务”的产生;当资本足够雄厚之时,也是孩子厚积薄发、金榜题名之时。
作者:蓝蜓(富书专栏作者)
伴随着高考结束,全国各地的学霸们一波波地被推上微博热搜。
有一位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因其总分分,数学、英语双满分和高颜值成为热门中的热门,家庭背景迅速被“热心网友”查出并被许多账号转载。
爸爸清华硕士、妈妈上海交大博士、爷爷清华、奶奶复旦、外婆北大,消息一经发布网友立马炸开锅了。
这组超豪华名校套餐实在过于耀眼,以至于有许多人表示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是因为父母甚至家族都是高知分子,遗传导致了这一结果,普通人是望尘莫及的。
可就在大家感叹着杨晨煜天然的“智商遗传”优势时,杨晨煜本人回应了,“家人出身名校”是谣传,成绩是努力换来的结果,不要太过“神话”。
“神话”破灭了,我很开心,甚至松了口气。
中国的父母们,身上已经背负了太多的担子,鼓吹智商遗传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论调,除了贩卖焦虑毫无意义,毕竟90%以上的父母出身、学历都十分平凡。
然而,正是这些平凡的父母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学霸”、“天才”,这些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子女相处之道更具普适性和传播性,是我们可以学习效仿的榜样。
杨晨煜的母亲就在采访中就分享了她的教育方法:
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三个关键点:培养习惯、监督、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多么普通的三条建议啊,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监督,要以身作则,这些理念甚至因其长时间、高频率的出现在各类教育书籍、老师宣讲、育儿平台等等地方导致都有点“烂俗”了,连杨妈妈也说这些“没什么独特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很简单,出在执行上(执行的起始时间、持续性、有效性)。
现在,让我们重新解读杨妈的几点建议。
01
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
“从小”是多小?从出生开始,还是上幼儿园,或者上小学?
杨妈的回答是“必须在他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
我们可以尝试用近代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Piaget)的认知(智力)发展理论来解释这个“时候”对应的年龄及原理。
皮亚杰把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这个阶段的儿童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例如小宝宝喜欢把各种东西放到嘴里吃来探索周围世界。
2、前运算阶段(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进行思维。
特点包括:无法区别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意识不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
例如,如果让这阶段的儿童把洋娃娃扔到地上去,他会说不能扔到地上,会摔疼洋娃娃的。
3、具体运算阶段(6、7岁一11、12岁):
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即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皮亚杰认为,7、8岁打这个年龄一般是儿童概念性工具的发展的一个决定性转折点。这一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已具有真正的运算性质。
换言之,面对问题时,他们能够遵循逻辑法则进行某种观念上的一系列操作或推理,但此推理思维能力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只限于可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及以后):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其思维发展水平以接近成人水平。
综上,爸爸妈妈应该抓住儿童2岁至6、7岁之间(基本对应幼儿园入学期)这一关键年龄段培养孩子的各类习惯直至定型。
基础习惯主要包括四大类别: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礼仪习惯。
这些内容几乎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从小立好根基,让它们融入孩子的无意识成为近乎本能的动作。
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良好的习惯将帮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带来几何倍数的回报。
习惯培养的越晚,父母要付出的成本就越大,而回报却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02
家长的监督
许多人将希望寄托于幼儿园的教育,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家庭教育在任何时候,尤其是孩子的幼年时期,依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家长们在身体放松的同时,思想上的严防死守一点马虎不得。
当我们为孩子罗列了各类习惯的执行清单,却流于“纸上谈兵”或寄望他人,注定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因此家长监督的精髓就在执行到位。
除了要亲力亲为,也要与家人达成共识,不能你一个标准,我一个标准,又或者今天执行了,明天放松一天也无所谓。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小的孩子,正是释放天性,想玩啥玩啥的年纪,哪那么多规矩?你看某某明星的孩子,人家到年纪连幼儿园都没上,说让他多玩两年”。
遇到这种情况,请毫不犹豫翻出你的24K钛合金眼白怼回去。
释放天性不等于放任自由,毫无规矩,当孩子享受到了电视霸屏观看、睡眠日夜颠倒、零食无限自助、幼儿园爱去不去……一系列的自由之后,后果谁来承担?
你只知道明星的娃不上幼儿园,却看不到荧幕那端小小的他亲近父母、善待朋友、爱护小动物、英语张口就来、卧室墙上是父母为他装裱的他的油画,客厅的展示柜里放着他某某钢琴比赛获奖的相片……
因此,摒弃一切干扰,坚定的为孩子培育良好的习惯,这些都是雏鸟身上的羽毛,家长要珍之重之。
同时要准备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就像杨妈妈说的那样,“过程漫长且痛苦”。
学霸的养成非一朝一夕,十几年如一日的监督考验了太多人的耐力、毅力。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03
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美国学者斯泰西·诺夫齐格的研究发现,母亲的自律能力差,会导致孩子的自律能力低。而学会自律,恰恰是学龄期儿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因此孩子的主要抚养人能否以身作则,直接影响着儿童能否形成良好的自律能力,而自律能力的养成对于儿童培养长期性的良好习惯的作用不言而喻。
怎么办?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对实现目标的方式的重要性认知,会影响个体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的自律行为。
主观上是否认为“这个方式对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很重要”,决定了人们能否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例如,面对很多外在诱惑时),也仍然可以做到自律、坚持贯彻执行。
举例来说,当妈妈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作为一个目标,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方式是“陪他一起阅读”时,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亲子阅读的活动中。
重点不在于我们喜欢用什么方式,而是我们认为“什么是达成目标最重要的方式”。
当妈妈们坚定的相信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那她就能做到自律。
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再贵的学区房也抵不上有爱又自律的家长给孩子带来的影响。
教育是什么?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育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俄罗斯乌申斯基)。
作为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父母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不断地积累这份良性资本,阻止“不良债务”的产生;当资本足够雄厚之时,也是孩子厚积薄发、金榜题名之时。
作者简介:蓝蜓,富书专栏作者,专注幼儿成长心理、分享家庭教育理念;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