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今日报纸头条老区漫记英雄村庄的创业
TUhjnbcbe - 2023/4/4 21:12:00
02:53

84岁的老*员张守垒缓缓推开高家渡革命历史展览馆的门,带我们走进一段历史、走进这个英雄的村子。

年,博兴县第一个*员来到这里,播下革命的火种;

年,这里诞生了滨州市第一个农村*支部;

年,这里走出了博兴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这里是博兴县吕艺镇高渡村,曾经的渤海老区“红色革命堡垒村”,正成长为渤海老区“红色旅游第一村”。

高渡村。

时钟回拨:

留住红村革命记忆

张守垒老人,生于年,22岁加入中国共产*,有62年*龄。年展览馆建成后,他主动担任起义务讲解员,为游客讲解村庄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事迹。

与张守垒老人见面时,他精气神很好,但行动却大不如前,耳聋得也厉害,可他执意亲自带我们参观。

“中间戴眼镜的是张静源,他是高渡村人,也是博兴县的第一个*员。”指着大厅中间的烈士雕像,张守垒提高声调说道。

斑驳相片,真人手稿,战时武器,生动的半景画……时针拨回20世纪二三十年代,红色革命历史被一页页掀开,向世人诉说一个村庄觉醒的力量。

年,张静源在青岛加入中国共产*。同年春,他回到家乡,在村里开办夜校,发展了博兴第一批共产*员。

“创办夜校重在培养进步青年,博兴县第一把革命火种,就从这里燃起!”张守垒老人的声音铿锵有力。

年2月,高家渡村(现高渡村,下同)*支部成立,这是博兴县第一个农村*支部,也是滨州市第一个农村*支部。同年3月,中共博兴县委正式成立,52个*员中,高渡村占了17个。

年8月4日,酝酿已久的博兴武装暴动在兴福镇和高家渡同时爆发。贫苦农民纷纷支援革命*队伍,活动范围由博兴扩大到广饶、临淄。“这就是山东省第一次农民暴动——‘八四’暴动。”张守垒说。

张守垒老人向记者讲解著名的“八四”暴动。

此后,中共博兴县委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形势进入低潮。年,张静源被叛徒暗杀,时年32岁。

“张静源没能看到革命胜利,但他播下的革命火种生生不息!‘八四’暴动失败了,但鼓舞了广大农民!”洪亮的声音有些发颤,那是心中的浪潮翻腾澎湃的声音。

从那时起,高渡村成了博兴的“红色革命堡垒村”。这里召开了中共清河区第一次会议,这里是清河区小清河北最早的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从这里走出了浩浩荡荡的支前队伍……

“具体时间可以记不得,但过去发生的事儿,能忘吗?新中国是咋来的,能忘吗!”老人的声音激动起来。

这样的讲解,张守垒记不清讲过多少次,只记得,最多的一天从早到晚讲了5场,每场半个小时。

讲解结束,时间已过去40分钟。30℃的高温、严重静脉曲张带来的小腿剧烈疼痛,让老人再也坚持不住,他坐在展览馆门口的石阶上,大口喘着气:“故事都刻在脑子里,只是这腿脚跟不上了。”

这次参观让记者一行久久不能平静。

展览馆以东以北,建有滨州乡村振兴*员干部培训基地,这是滨州市首个“*性教育+*员干部培训+学历教育”平台,目前已培训各类学员余名。高渡村的革命文化和红色基因,在薪火相传。

用活优势:

土地项目增值,擦亮红色名片

高渡村地处*河三角洲腹地,有户、口人,村中有亩土地。

人多、水多、田多,优越的基础条件给了人们在田野里“匍匐”、从泥土中“掘金”的底气和信心。

年,高渡村的亩土地迎来两个新机遇:深圳百果园公司投资1.1亿元的西洋梨种植项目和大连一公司总投资2.1亿元的俄罗斯大樱桃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示范园项目。围绕两个项目,筹建大樱桃研发中心、冷藏室等配套设施和集种植、贮藏、加工包装、冷链运输、销售一体的西洋梨特色园区。用工高峰期,38座樱桃大棚和亩西洋梨基地能为高渡村三四百人提供就业。

樱桃温室大棚。

记者采访时,正值当地小麦开镰。村民张海亭忙得很,他的10亩麦地到了收割的时间。同时,他还在樱桃园谋了份差,每天都去上班。

从樱桃项目落地之初,张海亭就在这里上班,今年是他上岗的第三个年头。“平时在樱桃园浇水、施肥、剪枝,工作不复杂,挣得不比外面少。”当了一辈子农民,种了一辈子地,年近古稀的张海亭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也成了在家门口就业的上班族,每月领三四千元工资。

樱桃园固定用工近40人。他们有的跟张海亭一样,种地打工两不误;有的是把家里的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里,一边在樱桃园或西洋梨基地打工,一边领着土地租金。

西洋梨基地种植了7个西洋梨品种。“这片地养护了3年,今年就开始见效益了。按照规划,最差也得让它有个20多年的持续收益。”基地负责人韩遵勇信心十足。

除了樱桃和西洋梨,为高渡村带来效益的,还有村南的千亩花海。

5月油菜花海。

5月的油菜花海是鲜活的*,灵动奔放;9月的万寿菊花海是璀璨的橙,浪漫炽热……6月份,油菜花海刚落下帷幕,万寿菊还未种下,记者在众人激动的描述和鲜活的表情中就感受到了花海的震撼。

“花海和采摘园等项目落地后,已吸引游客6万人次。村里已经计划好,继续流转土地,发展民宿、餐饮等配套产业,让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高渡村*支部书记封曰亭说。

“渤海老区红色旅游第一村”,是吕艺镇赋予高渡村的定位。以高家渡革命历史展览馆为核心,先后实施运粮河公园、民俗体验区、油菜花海和万寿菊花海等旅游项目建设,壮大红色旅游配套产业,擦亮“革命老区、红色高渡”名片。

“红色旅游+特色农业”同步发展,目前,高渡田园综合体已初具规模。

显然,拥有红色记忆的高渡村,已经把先烈们憧憬的美好画面变成了现实。

景观再造:

让村庄美人心畅

高渡村距离吕艺镇不过七八公里,交通十分方便。除了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村子里还有一座桥、一条运粮河。小桥、流水、人家,大抵如此。

“臭气熏天、满是垃圾,走路都要绕道走。”沿河而居的村民,回忆起几年前运粮河的样子,摇头叹息。

如今的运粮河,一改旧貌,成了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谈资。“水清了,空气新鲜了,特别美。”

运粮河公园。

运粮河的由来并未有史料明确记载,但却存在于世代村民的口口相传中。

五代十国后期,连续不断的战争急需物资作为后备支持,宋朝皇帝赵匡胤下旨开挖河道,输送粮草。一时间,各地涌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河道,流经高渡村的运粮河,正是成型于那时。

高渡村村民充分利用临河优势,在渡口上设八只大摆渡,运送来往的客商,商贾云集、繁荣一时,村庄得名“高八渡”,即现在的高渡村。

朝代更迭、时代变迁,随着*河河道的固定和小清河的重新疏浚,运粮河逐渐被冷落。被“抛弃”的河道因缺乏管护,风光不再,运粮河成了垃圾湾。

“为了还村民一个干净舒心的环境,村里下决心重整运粮河。”封曰亭说。

村里请来景观设计师,对村子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运粮河也由此开启“重生”之路。

疏通清理河道,沿河栽种国槐、垂柳、碧桃等23种树木、3.7万棵景观苗木,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增加人行道、停车场、荷花池和六角亭;利用河岸白墙,绘制高渡村的红色历史和*建文化……运粮河游园应运而生。

运粮河公园一景。

初夏时节,运粮河的清秀隽美带着凉意,把忙碌一天浮躁的心境慢慢抚平。顽皮的孩童蹦着跳着进了公园,老人们拿着蒲扇马扎跟在后头,找处荫凉,坐下聊天。

高渡村东西宽米,南北长米。这么大个村,过去硬是没有一条像样的道。雨天在泥泞中艰难行走、自行车不能骑只能扛的画面,村民李秀亭至今历历在目。

“现在大伙儿交口称赞的可不止一处运粮河,还有那硬化路,还有整齐划一、白墙红砖的房子,还有越来越高的村民素质。”李秀亭说,就连几近失传的扽腔,也迎来了新的生机。

如今,高渡村村容村貌大变样。

过去,唱扽腔是讨食卖艺的行当;现在,它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

“如今的生活大变样,咱们村民喜洋洋。吃的穿的不用愁,住的都是砖瓦房。走的全是柏油路,运粮河边去观光。感谢*的*策好,日子越过越舒畅!”百姓大舞台上,扽腔民间艺人、村民张子房自编自唱。

闲暇傍晚,邻里闲坐,灯火可亲。

听一曲高渡扽腔,食一碗人间烟火,忆往昔岁月峥嵘,看“红村”未来可期。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孙甲薛程程通讯员李乐赵秀娟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日报纸头条老区漫记英雄村庄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