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果不是年法国五月风暴中群情激愤的学生们高举着由摄影师阿尔瓦罗·科达拍摄的那张著名相片,并高喊“切!切!切!”,切·格瓦拉可能还是一个垂直行业的游击队长。那时距离他去世只有半年多时间,几乎在瞬间成为全世界愤青的精神图腾,破圈了。
先是在年轻中人受到热捧,再经媒体报道、发酵,进而成为一个文化事件,切·格瓦拉的走红,像极了互联网时代热门事件的传播路径。
最近一位被网友称作“窃·格瓦拉”的盗窃惯犯出狱了。在他走出看守所大门的一刻,据说迎接他的是一份份价值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工作合同。很多网络营销公司希望签下窃·格瓦拉,邀请他当网络主播。
窃·格瓦拉姓周,因为盗窃罪先后3次入狱。4年前他第三次进去的时候,抖音还没诞生,快手还在五环外,B站还是小众里面的小众,薇娅刚刚成为淘宝主播,李佳琦还在江西南昌的一家商场里做化妆品促销员。
所以,出狱第一天得知有公司想请自己做网络主播时,周某彻底懵逼了。他做梦也没想到当年随口说出的一句“打工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会让自己成为一个另类网红。
这句话其实是年他第一被捕时说的,整整过去8年,却突然成了各类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的流量担当。
某种程度上,窃·格瓦拉已经不是周某了。周某是那个偷电瓶车的贼,窃·格瓦拉是那个“挺身反抗人世无涯苦难”的乐观青年。
窃·格瓦拉为什么会红?这要从切·格瓦拉的走红说起。
年法国五月风暴是一场由大学生引爆的全民上街散步运动。当时法国人口一共是万人,上街散步的就超过了万人,而且很快,这场运动就波及到了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那时的年轻人以宅在家里做键盘侠为耻,革命就是行动,行动就是上街打卡。
中国学者程巍在《中产阶级的孩子们》一书里对这场运动了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运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战后成长起来的新兴中产阶级迫切需要文化领导权。面包牛奶都有了,但话筒还掌握在上一代权贵阶层手里。
大学生们对此感同身受。当时法国很多大学不仅要求学生西装革履上课,而且还要男女分班,完全是遗老遗少的学风、世风。
所以,这场运动的核心诉求就是反抗权威、标新立异,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
表面上看,五月风暴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学生运动,其实背后是一场社会新思潮不断涌动、层层渗透的结果。
这股思潮,就是后现代主义,它包括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众多哲学分支,核心思想很一致:不相信任何一元论的哲学流派;反对权威,强调世界的多元化、结构化;事实不重要,联系事实的结构关系才重要。
所以,在那一代年轻人眼里,没有权威、没有绝对。他们要绕开老家伙们的铜墙铁壁,重新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三观体系,尽管他们的哲学里并不存在三观这个事儿。
五月风暴给东西方世界带来了两种文化冲击。西方是以嬉皮士为表带的叛逆文化,东方是以无厘头为代表的恶搞文化。
借助摇滚乐、性自由、*品,嬉皮士一代对传统权威和文化冲击是直接的、粗暴的,这与西方人天生的性格有关,没有那么多顾忌和条条框框。“你瞅啥?瞅你咋地!”硬怼,是嬉皮士文化的内核。
而在东亚,以日本漫画和周星驰喜剧电影为代表的无厘头文化大行其道(周星驰电影深受日本漫画大师鸟山明的影响),但是由于东方人固有的内敛和拘谨,他们对权威更多的是戏虐、恶搞。“来了,老弟!”是无厘头文化对宾主关系的礼节性颠倒。
无论是嬉皮士文化还是无厘头文化,都是打破常规、跳出常规的一种选择,当然,也是后现代主义在流行文化上的体现。
切·格瓦拉是传统社会秩序的挑战者,窃·格瓦拉是固有认知模式的挑战者。互联网的诞生,加速了后现代文化的传播和蔓延。
周星驰的代表作《大话西游》上映于年,票房惨淡,很多人抱怨看不懂。但是到了年,这部电影突然火了。原因在于互联网的兴起。
那一年,在水木清华BBS上,《大话西游》被贴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很多网友上传、背诵其经典台词。一个有关宗教信仰的取经故事,被解构成了关于爱情、婚姻甚至创业的种种范本。
互联网天生就具有去中心化、反权威的技术基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正值冷战的高峰。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保证自己的防御系统在遭受苏联的第一波打击之后还能运转,认为有必要设计一套分散的指挥网络。
这就导致了NCP协议的诞生。NCP协议允许计算机相互连通、交流,彼此形成网络节点。从年的15个节点,到年时,已经达到40个节点。是不是与今天区块链的构想很像?
技术永远与文化变革相伴相生。互联网的兴起,给了普通人开放、自由的话语空间,不用上街散步就能畅所欲言、指点江山。一切权威都是纸老虎,一切假正经都是装逼范儿。这正是网络恶搞文化的由来。
网络恶搞的本质就是对传统权威的解构。互联网三大基础设施——社交、电商、搜索——都是传统权力的颠覆者。
BBS、QQ、Facebook等社交工具都是从学校、学生群体发展起来的,因为后者是亚文化、叛逆文化的集散地;搜索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和颠覆;很多电商平台早期靠卖假货、山寨货起家,这本身就是对品牌的解构。
不做道德判断,是后现代主义的一大特征。几乎所有网络热点、大事件之所以会导致朋友圈分裂,其实是两种文化的碰撞:要不要道德评判?谁站在道德一边?又该如何定义道德?
结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说,文本一出,作者已死。意思是作者写了什么不重要,说了什么不重要,是什么事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吃瓜群众如何理解文本。左派游击队长可以被演绎成颠覆式创新的英雄,电瓶车收藏爱好者也可以被当作追求独立人格的励志大师。
如今的抖音、快手、B站,其产品模型都是为解构而生的。同样一个段子,不同的人可以反复拍、反复说,观众依然乐此不疲。事实不重要,结构化的符号才是重点。
某种意义上,年的五月风暴从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