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风湿症是育龄妇女在产褥期或产后百日内感受外邪,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肢体酸麻,怕风、怕凉等一系列病症,俗称产后风,临床上常常遇见此类患者,查体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应用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疗效差,中医药治疗研究具有非常好的前景。古代文献称“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或“产后遍身疼痛”。其病因多有产后或流产,妇科手术(如刮宫术、子宫肌瘤摘除术等)后不慎起居、洗涤过凉、衣被厚薄失宜、睡卧吹风、居住环境潮湿或室内空调冷气、电风扇使用不当等有关。病机由于产后气血不足,血脉空虚,风冷乘之,血为寒凝;或产后瘀血壅阻经脉,气血凝滞失于温运所致。血虚、血瘀为两个重要因素。在临床上将该病辨证分为五证治疗。
01辨证施治
1血虚风寒证
由于产后血少,百脉空虚,复感风寒之邪所致。症见:肢体酸楚,麻木,关节、肌肉游走疼痛,怕风、怕凉为主证,汗出恶风,可伴见头晕怕冷,短气乏力,或肢节局部浮肿。面色晦*或恍白。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或弦缓。
治法:养血益气,温经散寒,祛风止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2g,寄生15g,制首乌10g,海风藤15g,细辛5g,茯苓12g,当归10g,川芎10g,白芍20g,熟地*12g,防风10g,鸡血藤30g,乌梢蛇10g,炙甘草6g。
2血虚寒湿证
由于素体寒湿体质,产后血少,阳气骤减,寒从内生,复感寒湿之邪,内外相引所致。症见:肢体关节、肌肉重着冷痛为主证,得热痛减,或冷痛如掣,遇寒痛剧,屈伸不利,并有神倦乏力,腰痛,畏寒,四肢逆冷,舌质胖淡,舌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弦紧。治法:补气养血,祛寒除湿。
方药:乌头汤合四物汤加减。制川乌(或制附片)10g,桂枝15g,白芍15g,生*芪20g,白术10g,当归10g,生苡仁12g,羌活10g,防风10g,川芎10g,熟地*12g,炙甘草6g,艾叶10g。
3气滞血瘀证
由于产后多瘀,瘀血未净,留滞经络,气血流通不畅所致。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痛处固定拒按如刀割为主证,四肢麻木,屈伸不利,甚至难于走动。面色黯黧,舌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暴露,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生化汤加减:当归15g,川芎12g,桃仁6g,红花10g,炮姜12g,炙甘草6g、鸡血藤30g、青风藤12g。
4气血不足证
由于素体虚弱,又产后气虚血少,四肢百骸失养所致。症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少华,甚至昏厥,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益气养血,活络祛邪。
方药:蠲痹汤加减或*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白芍15g,熟地*12g,生*芪2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6g,羌活12g,独活10g,桂枝12g,秦艽15g,海风藤15g,木香6g,女贞子20g,旱莲草15g。
5肝郁气滞证
由于产后血虚,肝失疏泄,气机不畅,郁结于内所致。症见:以“三象”症状为主,关节、肌肉疼痛,疼痛或轻或重,重则可因疼痛彻夜不眠,关节程度常因情绪波动而改变,或窜痛(状如风痹)多伴肢冷畏风寒(状如寒痹)或伴心烦,易怒,口干,口苦(状如热痹),胸闷,头痛,嗳气频繁,腹胀,舌淡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解郁,行气止痛。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g,栀子10g,柴胡10g,香附12g,郁金10g,当归10g,白芍10g,薄荷10g,茯苓15g,白术10g,大枣15g,甘草10g,远志10g。
02结语
产后风湿症治疗时,需应辨清感受的风、湿、寒邪孰轻孰重,辨清气血虚弱与气滞、血瘀,辨清正虚、邪实偏重哪方,除运用祛风、散寒、除湿等驱邪治痹之外,尤其重视扶正,审其虚实,必遵循补虚勿过壅滞,风药勿过辛散,祛湿勿过刚燥,清热勿过寒凉,用血肉有情之品勿过滋腻等原则,只要在药方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灵活变通,功效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