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医院栗占国团队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区域深度测序研究的结果在线刊发在风湿免疫领域顶级期刊《AnnRheumDis》(《风湿病学年鉴》,最新影响因子IF:14.),该研究揭示了类风湿关节炎新的标志性遗传特征。
这项研究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干预靶点,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研究新发现
人类MHC被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与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稳态密切相关,在自身免疫及移植免疫中具有致病效应。HLA与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HLA-DRB1基因是重要的发病原因之一,新的病因有待研究。然而,以往采用常规芯片技术,难以鉴别出新的独立遗传因素。
最近,栗占国课题组与华大基因研究院合作,首次成功完成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MHC区域全覆盖深度测序,发现一个新基因位点(HLA-DQα1:D)是我国汉族类风湿关节炎的另一个强相关遗传因素,其易感风险高于已知的HLA-DRB1。该研究还证明HLA-DRβ1:37N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独立保护因素。
研究证明HLA-DRβ1:37N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独立保护因素
为进一步理解这两个基因位点的功能,课题组得到北京大学来鲁华教授团队的帮助,从结构生物学角度,成功解析了DQ(1:D和DR(1:37N的三维结构模型和功能预测,发现了这种结构特征与RA的T细胞活化异常密切相关,从而发现了HLA-DQα1遗传易感性在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反应及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医院临床免疫中心、风湿免疫科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实验室和亚太风湿病中心,牵头了多项国内外多中心研究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发现新的致病分子及机制,建立了新型诊断和免疫治疗方法,并转化应用于临床。同时,推出了一系列诊治方法、标准和方案,发表多篇SCI论文,成果列入国内及国际诊治指南,成为中国、亚太和国际风湿病组织主任委员主席单位。
医院栗占国教授
栗占国教授是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风湿免疫领域和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CMB杰出教授及吴杨医药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国际知名风湿病专家,他还是国际风湿病联盟(ILAR)和亚太风湿病联盟(APLAR)前主席,WHO骨关节肌肉疾病委员会(ICC)委员。
据介绍,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区域深度测序研究在张学*教授、来鲁华教授,以及瑞典、日本两个团队的帮助下得以完成,并得到科技部项目、国自然重点项目、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清华-北大生命科学中心(CLS)等多项基金的资助。
建立风湿病诊治新方法
栗占国团队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治及机制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治疗及干燥综合症的早期诊断上位居国际前列,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风湿免疫病中心之一,在风湿病的诊疗方面独具特色。
针对风湿病治疗长期依赖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现状,创新性地开展了多种治疗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剂量IL-2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证明小剂量IL-2安全、有效,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目前已在临床使用,为风湿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栗占国团队部分成员
该团队利用小剂量环磷酰胺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将T细胞疫苗用于红斑狼疮治疗,针对难治性狼疮研究制定的联合治疗方案(CIST方案)取得显著疗效。与此同时,首次研究了长疗程强化(PRINT)方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被国际指南引用,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治模式。这些方法已分别在国内外发表和在临床上应用。
近年来,栗占国团队研究并开展了多种诊断方法,提高了风湿病特别是疑难性或不典型风湿病的诊断率。一是建立了一系列新型免疫诊断方法,牵头全国多中心研究并推出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提高了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率。二是在国内首先研究并命名了抗α-胞衬蛋白及多肽抗体在干燥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并成功转化开发了检测试剂盒,开展了抗M3受体和唾液腺超声等多项新的特异性免疫诊断技术,大大减少了不典型干燥综合征的漏诊率。三是率先研究和开展了抗膜DNA抗体(mDNA)、抗核小体抗体(Anu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检测,为风湿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奠定了基础。